搜索
 

这里何以村村过5万?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咸宁日报
2018年前,嘉鱼县农村资产闲置、资源流失、集体经济收入低下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全县79个行政村,5万元以下的有25个,其中空壳村2个。

2019年底,通过农村“三资”清理和“五型”经营,全县实现村集体年收入村村过5万元,有的超过300万元,呈现较强的发展活力和后劲。

这一切是如何实现的?6月底,记者走进嘉鱼县采访。

构建组织网络:党委引领+部门参与+市场主体

4月16日,嘉鱼县召开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会,通报了2019年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排名最后的鱼岳镇石矶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已达5万元。这标志着嘉鱼全县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村村过5万元。

嘉鱼县委书记胡春雷说,新时代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构建党委引领主导、部门协力支持、市场主体参与的组织网络格局。

该县成立了县委书记牵头的领导小组,县委常委领导全面包保25个薄弱村,每季度碰头研究解决重难点问题。县委组织部牵头协调,县直各部门联动参与。各镇村相应组建专班,党委书记主导抓,班子成员蹲点抓。每月督办、半年拉练,把发展集体经济纳入镇村年度考核和党建考核重要内容。

推进过程中,县直各部门结合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充分整合项目资金,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倾斜。县财政拿出500万元激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从2019年至2020年,对2018年底年收益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和增幅前10名的村,按当年增长1:1比例予以奖补,最高不超过5万元;对集体经济增幅前三名的镇,分别给予50万元、40万元、30万元的奖励。

潘家湾镇潘家湾村是嘉鱼的蔬菜大村。县镇两级政府整合项目资金2200余万元,扶持发展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引进湖北金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蔬菜产业。潘家湾镇党委将镇农业党支部阵地移师金润农业产业一线,8名部门党员干部蹲点扶持集体经济发展项目。

官桥镇官桥村党委领办农民合作社,流转村民土地集约利用,发展油茶基地7000余亩。陆溪镇印山村成立合作社,引进建设虎泉生态农机示范基地,发展500亩沃柑、砂糖橘基地。

目前全县共有经合组织和协会组织200多个,村村有组织,村村有主体。新经济合作组织和新型农民,形成集约经营、合作经营、共同发展的生力军和主力军。

发展村集体经济,离不开政府、部门、农民“三驾马车”协同推进。农村市场经合组织的活跃,市场主体、农民主角的积极参与,改变了过去“政热经冷”、“上热下冷”、“头重脚轻”的局面。

发展路径:探索激活增效的“五型模式”

嘉鱼县着力做好“三资”清理后半篇文章,不断培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再生能力和内生动力,积极探索村党组织领导的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发展路径。目前,全县已形成资产盘活、资源开发、有偿服务、物业经济、混合经营的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闲置资产盘活型:升级改造闲置低效资产招商承租增收。

优势资源开发型:依托村集体“三资”提价增效赢收。

有偿服务创收型:创办劳务企业提供有偿服务创收。

发展物业经济型:购置门面物业等固定资产发包拓收。

联强混合经营型:参股混合所有制多种经济主体营收。

高铁岭镇白果树村党支部书记杜开新向记者介绍,湖北金盛兰冶金科技公司在该村征地,收入2000多万元征地款,以前放在账上睡大觉,连利息收入都没有。通过“四议两公开”,村民大会集体决定,将1000万元资金入股金盛兰,年固定收益100万元。今年底将启动第一轮分红,拿出70%的收益,全体村民按股分红。

记者在高铁岭镇临江村、鱼岳镇铁坡村和十景铺村等了解到,依托村集体“三资”优势,与村域重点企业合作,采取入股分红、利息兑现等,实现了让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农民都成为市场主体、经营主角。

潘家湾镇四邑村依托农业专业合作社,对接发达地区用工单位,带动近200多名群众外出务工就业。同时协调本村苗木基地,培养60余名花卉技术工人,人均收入8万多元,既发展了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又培养了农民技能。(下转第六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