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服输的“女汉子”
说起天城镇蛤蟆石村8组村民杨明霞,当地村民都纷纷竖起了大拇指。在短短几年内,依靠政策的帮扶和自己勤劳的双手,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倔劲和敢打敢拼的闯劲,她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杨明霞的丈夫身体残疾,家里还有3个孩子,一家5口蜗居在旧房子里,2013年她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面对一贫如洗的家,杨明霞没有放弃与困境作斗争。2015年,她开始在家尝试发展家兔养殖,但她的养殖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接连遭受了家兔发病等打击,但她还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得知杨明霞一家的情况,镇村干部、扶贫干部及时给她帮助,落实扶贫政策,请来养殖专家提供技术指导,从2018年起,杨明霞逐步走上多元化养殖之路,开始发展鸡鸭鹅等家禽养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由于原来的养殖棚舍太小,她向村里求助想建新棚,村里在了解情况后,为其找到了一处两千多平方米的空地,帮助她建设养殖基地。目前,基地上共有4头母猪,4000多只鸡、鸭、鹅。
如今,杨明霞的新目标就是加固养殖棚舍,改善基地生产条件。对未来的发展,她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潘耀武
单手撑起幸福家
路口镇柳林村村民潘耀武,小时候因意外失去一只手掌,身残志坚的他自立自强,用一只手撑起了一个幸福温馨的家。
2013年,潘耀武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驻村干部和帮扶单位的指导和帮助下,开始从事吊瓜种植产业。
路口镇柳林村村民潘耀武
国家的精准扶贫好政策和帮扶干部的贴心帮扶,让潘耀武增添了脱贫的信心。他认真学习吊瓜种植技术,总结种植经验。除草、施肥、浇水,对于普通人而言简单的劳作,对于潘耀武却是困难重重,别人花一个小时他就花两个小时……每年在吊瓜刚刚播种的季节,除了一日三餐,其余时间他都全身心地扑在田间地头。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吊瓜基地里,永不言败的他投入双倍的精力花费双倍的时间,通过自己的勤劳实干,从最初的5亩发展到现在的20多亩,靠种植吊瓜潘耀武一年净赚8万余元,实现了脱贫。
除了种植吊瓜,潘耀武还开始养鸡、鸭,每年也能挣几千元钱。对于未来的生活,潘耀武充满了希望和信心。这几年,他先后带动23户贫困户一起种植吊瓜,带领大家实现了脱贫,共同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
龙四明
精养小龙虾脱贫
崇阳县沙坪镇枫树村1组村民龙四明,两个儿子患病,家里也因四处求医而一贫如洗。沐浴着精准扶贫的春风,龙四明一家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者见到龙四明的时候,他正在自家的龙虾养殖基地给龙虾喂食。“是精准扶贫的好政策,让我终于摆脱了贫困,生活有了奔头。”龙四明对记者说道。
2014年至2016年,龙四明享受了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和产业扶贫等政策,两个孩子的医疗有了保障,让龙四明一直悬在心中的石头落了地。不甘贫穷、吃苦耐劳的他积极外出务工,生活上有了很大的改观,在2016年底实现了摘帽脱贫。
虽然已经脱贫,但龙四明并没有满足。他一有空闲就到小龙虾养殖大户的基地学习,在逐渐掌握了龙虾养殖技术,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龙四明心中便萌生了致富的想法——拥有自己的小龙虾养殖基地。
2018年,在村干部和驻村干部的帮助下,龙四明争取到了扶贫贷款,在自己家门口建成了一个25亩的龙虾养殖基地。2019年出售小龙虾2000余斤,收益3万余元。
宋伯友
领头创办合作社
宋伯友,石城镇荻洲村10组村民,被纳入精准扶贫产业扶持对象。
2016年3月,宋伯友在村“两委”干部的帮扶下,承包本镇旱地40亩,投资25万余元,注册成立了“健美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之初,宋伯友挨家挨户上门动员其他贫困户转变等、靠、要思想鼓励贫困户积极参加劳动。在宋伯友的带动下,村里好几户贫困户加入了合作社,开始种植草莓、葡萄。
为了帮助合作社尽快发展,荻洲村“两委”干部多次上门指导,帮助解决种植技术、周转资金问题。在宋伯友的带领下,合作社本着团结、拼搏、诚信服务理念,建设一个相互合作、辛勤劳作的扶贫产业队伍,打造一个诚信服务、科学种植的绿色品牌,形成产品村级集体种植、微信群线上销售、自助进园品尝、采摘、购销的销售模式。
经过5年的艰苦奋斗,合作社带动全村13户贫困户发展产业,为贫困户年人均创收6000元,实现了草莓、葡萄规范化种植。
丁艳中
双手创造好生活
天城镇河田村今年46岁的丁艳中,由于缺乏一技之长,生活十分贫困,2013年被评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近几年来,通过自己的辛苦打拼,靠着勤劳的双手,丁艳中不仅摘掉了“穷帽”,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村干部了解了丁艳中的情况后,鼓励他发展养殖业,先从养家禽鸡鸭鹅开始。刚开始由于缺乏技术,前两年他不仅没赚到钱反而亏了本。村干部一边鼓励他不要灰心,一边积极为他联系农业贷款,并请农业技术人员上门为他指导养殖技术,帮助他解决养殖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2016年,丁艳中从银行免息贷款5万元,加上专业的技术指导,他的养殖之路开始顺风顺水。2018年,新增4头母猪,到了2019年,他的鸡鸭鹅已经有1000余只,母猪6头,存栏20多头生猪,每年的收益都非常可观。
今年,丁艳中还自费1万多元修了条300余米长的路,直通他的养殖棚,下一步,他计划新建一处300平方米的养殖棚,把猪圈和家禽棚合并,进一步扩大规模,科学管理,增加收入。
尧克俭
种植水果脱了贫
崇阳县白霓镇洪泉村4组村民尧克俭,儿子患病治疗费用达30万元,让本就贫寒的家庭陷入更加艰难的境地。但他没有自艾自怜,而是通过政府的帮助,自主创业,勤劳苦干,终于成功脱贫摘帽,朝着小康之路奋勇前行。
尧克俭一直对种植业感兴趣,2018年,他通过实地考察发现猕猴桃市场前景广阔。在政府的帮助下,通过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捆绑模式,尧克俭贷款40万元承包了80亩土地用来种植猕猴桃。没有多余资金聘请专家,尧克俭就通过自学和请教老师傅的方式积极学习猕猴桃种植技术。通过不断的的努力,尧克俭的80亩猕猴桃树今年挂果,丰收在望,预计纯收入3万元。如今,他还聘请村里其他的贫困户到基地工作,增加他们的收入。
不仅猕猴桃种植取得成功,尧克俭在养殖业上发展势头也不错,他现在饲养了200余只家禽,对于未来产业规划和发展,他充满了信心。
杨陆君
发展水产闯富路
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全村致富能手,石城镇石壁村杨陆君积极发展水产业,脱贫走富路。
刚吃过午饭,杨陆君就来到自己的鱼塘开始劳动,再过两天,池塘的鱼就要开始捕捞了。
今年49岁的杨陆君患有冠心病,需要长期服药,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妻子文化水平低,无专业劳动能力,家庭生活十分困难。2013年杨陆君被评为国家建档立卡贫困户。
根据杨陆君家的实际情况,村里帮助杨陆君争取了10万元的贷款。有了资金后,杨陆君承包了40亩鱼塘,他每天起早贪黑管理鱼塘、照顾鱼苗,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班,努力学习各种养鱼专业技能。经过多年的辛苦劳作,2019年,他年收入近10万元。
尝到水产养殖甜头的杨陆君,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他表示,自己一定好好努力,发展壮大产业,学习致富技能,带领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
汪红军
誓让荒山变“金山”
路口镇长青村民汪红军,他和妻子都患有慢性病,两个儿女读书,生活十分困难,被评为贫困户。面对贫困,汪红军没有放弃,而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让荒山变成“金山”,实现了脱贫致富梦。
自2011年开始,汪红军就开始在长青村一组开垦荒山小规模种植油茶,但是由于资金不足,汪红军的种茶路面临着很大的阻力。
2016年,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汪红军得到一笔扶贫贷款,这极大地激发了他发展油茶种植的信心。于是他加大开荒力度,扩大种植面积,一心扑在油茶基地上。没有路就自己修,人手不够,夫妻俩就自带干粮,没日没夜守在山上,只为了一个目标:发展油茶,摘掉穷帽。
2016年底,汪红军种植的油茶面积达到了240亩,油茶产业步入正轨后,汪红军还干起了养殖业,养了50多头猪,19头牛,年收入达到20余万元,彻底告别了贫困,走上了致富路。
王义林
种植苗木摘穷帽
借力精准扶贫,石城镇花园村村民王义林发展苗木种植,闯出新天地,收获绿色生态财富。
记者在花园村苗木基地看到,山丘上绿意浓浓,层层叠叠新栽种的杉树生机盎然,王义林正对苗木进行抚育。
过去,由于缺劳力、缺资金、缺致富门路,王义林家庭收入一直处于贫困线下,2013年,王义林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责任人和村“两委”干部一起帮王义林想办法、谋出路,结合王义林家庭的实际情况,决定扶持他发展苗木种植。
脱贫意愿强烈,又勤劳肯干,王义林承包的80亩荒山经过几年的发展,在2016年至2019年间共销售苗木达30余万元,家庭年人均收入1万余元,同时还为周边不少村民提供了就近务工创收的机会。
除了种植苗木,王义林还与爱人经营了一家小卖部,对以后的生活,王义林信心满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