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汪华明:生命不息笔耕不止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咸宁日报
汪华明,男,1928年8月17日生于崇阳县石城镇石城村下畈汪家。建国前入伍,中共党员,历任原咸宁县委、大冶地委通讯干事;省委宣传部报刊处、新闻出版处干事、科长。离休后,任荆州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理事、弘扬延安精神宣讲团成员。70余年间,在全国、全省含人民日报在内的57种报刊杂志发表新闻通讯散文等各类文章2000余篇。其事迹、业绩进入湖北省地方志新闻志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画报编辑出版的辞典书和《中华名人志》、《开国将士风云录》、《世界名人录》等近二十种志书,对新闻事业有较大贡献,一度成为全国的“网红”。

1928年8月17日,汪华明出生于崇阳县石城镇石城村下畈汪家。在那黑暗的旧社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穷人的孩子爱劳动。他8岁左右就帮其父放牛,10岁左右就学会了站在耙上拉着牛尾巴耙田;10岁后农忙时又学会了插秧、割谷、种菜,连技术性的农活耖田都学会了;寒暑放假还上山砍柴,为其父母解忧……

1943年石城湾据点的日本鬼子和汉奸,都撤退到县城去了。村子里请了一个教古书的老先生,汪华明在这里读了半年私塾,每天早上面对这位老先生死背书,学的是古文,书名是“左传”,又难读又难记,背不到就挨竹板子,他自觉地把手掌心伸出去,让老先生打,边打边数数字,摇头晃脑地念:一、二、三,稍微有点儿不满意,然后板子加重,有一次把他的手都打肿了……下半年又到寺前庙读了半年私塾。然后到肥田畈东岭魏家考取了石城乡中心小学,并且是跳级读五年级上学期,1944年上半年读五下,下半年读六上,到1945年上半年高小毕业,没有留过级,成绩全班中等偏上,特别是作文成绩每次老师都是评优。

汪华明介绍,1945年6月,日本鬼子还没有投降,为了躲避日寇,县中和国民党县政府在日本鬼子没有侵占崇阳之前,就搬到和江西交界的大山区羊眼滩、黄泥湾和高枧。考初中,要步行100多华里的山路才能到达高枧。这一年的考生也特别多,而且还要讲“面子”——找有政治背景的土豪劣绅写什么介绍信,那叫做“荞麦田里捉乌龟”,十拿九稳,成绩考得不好也能录取。而他当时没有这样的靠山,完全是靠自己去碰运气,有幸,榜上有名,他真的考取了崇阳县立初级中学(现为县一中)。

解放前一个县只有一个中学,高中没有。1945年的8月15日日本鬼子投降,崇阳县中从高枧山区迁到离县城15华里的白霓桥内洲畈箭楼王家,这一年考生最多,按成绩优劣编为甲、乙、丙、丁、戊五个班,汪华明被编在乙班。这个地方,离老家有40多华里路,富有家庭的子女上学行李有挑夫挑,穷人家的孩子上学行李都是自己挑。

“由于家境贫寒,深知读书不容易。所以,无论在学校还是放假回到家中,都非常地认真钻研功课。那时没有电灯,只有用一个小土碟子,在小土碟子中倒点菜油,放根灯芯照明,夜读。如果遇到十五、十六月亮圆时,还借着月光读书。不管是小学还是初中,我的成绩都不错,期期升学,没有留过级。”

汪华明说。

汪华明70年间,笔耕不辍。1949年底,年仅21岁的他,在首任原咸宁县委通讯干事岗位上,几乎隔两天就有咸宁的新闻,在湖北日报、湖北农民报和中共中央中南局机关报《长江日报》见报,一年之内发表了近200篇文章。说起汪华明,上世纪五十年代,经常有文章在湖北日报和长江日报见报;湖北新闻战线上的老同志,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晚年更是集中精力和时间,一心扑在写作上,一直至今已93岁高龄还在写文章,著书立说,视写作如生命。1988年离休后的32年中,汪老多次被评为县、市级优秀共产党员和市级、省级离休老干部先进个人。

前半辈子从县委至地委至省委,一直写新闻、管新闻:后半辈子(从离休至现在),还关心新闻,评报评书。2009年汪老把60年间写的评报评书文章汇编成30多万字的新闻专著:《报评书评文集》一书出版了,湖北日报的社长助理、高级编辑、副厅级离休老干部冉中同志,为此书写的《半世新闻一世情》的序文中,道出了汪老热爱和关心新闻事业的事迹和心声。汪老说,只要你报纸办得好,书的内容好,读了后受教育受感染,他就提笔写评论文章,从厂报、市报到省报,他都评。对厂报、市报的评论稿,评那家报纸、评报稿就发在那家报纸上,写得不少。对省报的评论,也写得不少,有的发表在省报上,也有的发表在中央级的报纸上,比如:《新·精·细·好——评楚天都市报的连载专版》一文,2003年3月28日全文刊登在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编的,全国新闻界的权威报纸——《中华新闻报》。楚天都市报,将这篇评报文章贴在编辑部的评报栏中,供编辑们学习、参考。其间,他作为荆州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理事,写了近60篇时代感和针对性较强的有分量的好论文,认真学习、研究、宣传延安精神。比如:《市场经济与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代表与延安精神的一致性》、《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六十年变迁与延安精神》、《用延安精神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等,获得各地专家学者的好评;有些论文获中央新闻媒体和理论、文化、科研单位的金奖;有不少论文获市和省级一、二、三等奖。

全国二届修志工作(改革开放30年历史)启动后,2011年8月,已84岁的汪老,还在为革大校史的编写和家乡第二届县志的编写出力。2011年5月收到家乡邮来的第二届县志(上下册,二审稿)200万字,读了20天,花了整整4天时间写出了《歌颂改革开放成果的百科全书——简评二届崇阳县志》的评志文章和《对二届崇阳县志的修改意见》,这两篇文章,在2011年7月7日由县志主编的第23期《修志简讯》中的首要位置,加编者按全文刊登。二届《崇阳县志》2013年元月由长江出版传媒、湖北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后,汪老又写了一篇《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精品县志》评二届“崇阳县志”的文章。此文,2016年2月号的《湖北地方志》杂志,全文刊用。一部是汪老第6部专著:《散文选集》,2013年4月已经出版。一部是由汪老主编的70万字的革大校史:《流金岁月——革大校友在荆州》上下册,2013年6月已经顺利出版。2013年8月汪老步入86岁高龄,他历经两个酷暑严寒,又完成了两部著作的编纂任务。

汪华明现已近93周岁,但他看书读报写文章,从不戴眼睛,记者采访汪老时,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敏捷,仍坚持每天用手机写上几句推发朋友圈,真不简单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