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新中国对外贸易如何变大变强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咸宁日报
70多年来,新中国在对外贸易领域经历了从计划管制到试点改革、从扩大开放到全面融入全球体系、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的发展阶段。展望未来,只有拥抱世界的人,才能拥抱更多的发展机遇,才能成就更多的互利共赢。

1

“一边倒”与“进口替代”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海关、国营外贸体系随即建立,结束了旧中国外贸与海关被外国人控制、外贸长期入超以及进出口商品检验权由外商垄断的屈辱历史。

当时,百业待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采取了“不接触、不通商”的遏制政策。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管制中国在美的一切公私财产,英国政府随后无理征用了在香港修理的中国所属永灏轮,等等。

从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的角度出发,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外贸易政策定下了面向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倒”和“进口替代”战略的基调。同时,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和外汇管制,“减少对美贸易,逐步摆脱美国的影响”。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苏联承诺向中国提供有偿贷款。同时,中国从苏联和东欧引进建设了“156项工程项目”(实际上不止156项)所需的成套设备和技术,建成了以鞍山、武汉、包头三个大型钢铁综合企业为核心的多个重要企业。在此大背景下,中国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一度超过70%。

1960年后,中苏关系恶化,中苏贸易受阻,中国对外贸易总量于1962年跌至谷底。这倒逼中国进一步打开与西方国家的贸易渠道。1965年,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占比上升到52.8%。同时,中国对东亚、东南亚地区的贸易也有所发展,如日本政府开始以分期收款的方式向中国出售化肥、合成纤维等成套机械设备。

在“进口替代”战略和贸易保护原则指导下,当时的进口产品主要以军事装备、工业设备为主,无益于生产建设或国内可以生产的用品禁止进口。这一战略通过建立国内产业体系、增加国内供给,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对外经贸随之快速发展。特别是,与发展中国家的易货贸易大部分改为现汇贸易,还开始了更大规模的“43亿美元成套设备进口项目”。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的外贸从1950年的11.35亿美元跃升至1978年的206.38亿美元。但随着形势的变化,“进口替代”战略的弊端渐露,中国产品贸易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中国占全球贸易的比重从1950年的0.91%下降至1978年的0.57%。

2

“对外开放”与“对内搞活”

十一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利用外国资金,大胆进入国际市场,确立了包括引进政策在内的改革开放基本国策。

“对外开放”首先是经贸战略的调整。考虑到资金技术短缺但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相对丰富的情况,“进口替代”战略开始与“出口导向”战略相结合——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实施优惠政策,引进外资,促进出口;在不具备比较优势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继续实行“进口替代”战略。

加工贸易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对外开放格局的扩大。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建立;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等14个港口城市为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个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

随着各种经济特区的建设,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及补偿贸易形成的“三来一补”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重要方式。

“对内搞活”涉及外贸管理体制和外贸经营体制改革。其中的一个重点是放松外贸经营权管制,包括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汇率双轨制、改革外汇留成办法。通过打破行业垄断、下放经营权,使政府部门与所属外贸企业脱钩,实现了外贸公司的转型升级。

在“对外开放”与“对内搞活”的良性互动下,外贸公司活力迅速释放,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货物进出口总量在15年间增长超过24倍。同时,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比由1980年的49.6%提升至1992年的接近80%,出口结构发生明显优化。

3

全面开放与自由贸易

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后,单纯的“出口导向”开始转向“有选择的出口导向”,强调出口向国内比较优势的产业转变,以带动国内技术和产业水平提高。

党的十四大特别强调,要抓好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注重培养资本密集型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机械电子产品和成套设备的出口。

1992年后,对外开放的区域由东南沿海向内陆地区推进,重点打造包括开发区、保税区、边境合作区、出口加工区等在内的特殊开放平台体系,并陆续设立14个保税区,开辟边境经济合作区;1994年,中国和新加坡政府创新性地设立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这些平台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经贸合作的重要载体。

随着复关谈判的深入,中国开始参照世贸组织规则进行市场化改革,特别是外贸体制的深化改革。1994年,国务院明确规定从贸易保护体制向贸易自由化体制转变,要求建立有法可依的对外贸易管理与促进体系。

自由贸易体制反对不必要的政府补贴。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外国企业不了解中国的补贴政策,不了解中国农业发展的真实原因,误以为补贴是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致使中国蜂蜜、大蒜先后受到反倾销起诉等不公正待遇。由此,国家对农业领域的补贴逐渐转到对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补贴、农业生产用电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中,政府补贴政策及信息披露开始与国际接轨。

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抵挡住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2001年,中国货物贸易总额达到5097亿美元,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上涨321%。

4

入世承诺与“走出去”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经贸战略再次进行积极调整。

严格履行入世承诺。2018年中国商务部发布的《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白皮书记载,在货物贸易领域,早在2010年,中国降税承诺就已全部履行完毕,关税总水平由2001年的15.3%降至9.8%。2017年,中国海关关税实际税率仅为2.48%左右。在服务贸易领域,截至2007年,100个服务业分部门如金融、电信、建筑、会计、法律、旅游等已按承诺开放。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遵守承诺,并承担了更多的责任。

进一步落实国民待遇,取消超国民待遇和歧视性待遇。2007年,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审计准则与国际准则接轨;2008年,执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实现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公平税负。

全面融入全球贸易与投资体系。借助于出口市场的多元化,中国得以不断降低对美国等主要出口市场的依赖程度。同时,进一步融入全球产品制造的生产链环节,参与国际贸易的方式从成品出口转向零部件出口,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走出去”战略适时推出。2000年初,“走出去”战略首次上升到“关系中国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之举”高度;全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进一步把“走出去”战略提到国家战略层面;2001年,对外投资“走出去”战略内容写入“十五”规划纲要。

2003年至2012年,中国企业实际对外投资规模从28.5亿美元增长至878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对外投资第三大来源地。

5

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针对新时代对外贸易领域的新特征,党中央明确提出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共建“一带一路”、构建对外开放战略新格局等重大战略部署。

自2013年正式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同时,中国推动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

“一带一路”倡议是全球经济治理新模式的重要探索,是中国对外贸易“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重要里程碑。国际经贸发展史深刻验证了“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的规律。在“一带一路”带动下,中国于2015年首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2016年开始对外投资位居全球第二。

2013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其制度创新成果逐步推广到全国多个地方。2020年,《海南自贸港建设方案》正式发布,进一步简并税制,进一步推动境外投资贸易便利、货物自由进出、资金流动自由、人员流动自由等。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优势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转变的实质,是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由依靠规模扩大向依靠质量提高的转变。由此,着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扩大开放带动产业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这是对外贸易由“大”向“强”转变的关键所在。(本报综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