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户被杀绝,420间农舍被焚毁,388人无家可归,八个万姓村庄沦为废墟……一群老人致力罪证搜集“那年月,我父亲可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今年75岁的老人万裕才,祖籍万家山,其父在当年的杀戮中幸免于难,所以他自小耳濡目染,很早便了解到日军在家乡犯下的累累罪行。“年少时,父亲、同村仅存的幸存者,还有邻村见证屠杀的几位老人,常常会给我们讲那些故事,听得人头皮发麻、热血沸腾。”万裕才说,他1995年开始有意识地收集3.18惨案资料,包括死难者名单、其家属证词,整理出将近10万文字,还拍摄了数张幸存者照片以及被日军烧毁的宅落图片。此外,每逢清明节,有附近中小学生或机关干部职工来祭扫时,他总是充当义务讲解员,二十年如一日,从无间断。“去年底,区政府聘请我为文物管理员,我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万裕才说,惨案丛葬坑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希望更多的人来了解、关注。“宣扬历史事实,从而呼吁大家珍惜如今的和平岁月,已经成为我有生之年的精神支柱。”被日军铁蹄践踏7年之久,灾难中的鄂南又何止一个3·18惨案?与万裕才一样,致力于搜集整理当年日军在咸罪行罪证的,还有青龙山高中的张忠仁、吴芳盛、甘舜宾等6位离退休教师,他们倾尽心力,于2007年底初次出版《侵华日军在咸罪行录》。2014年4月17日,几经完善,由咸安区档案局、咸安区抗战史研究会联合调查编着的《侵华日军在咸罪行录》再次发行。该书共10万余字,详细记录了发生在咸宁县城、高桥九门万、小龙潭丁家垴等12个地方的惨案,以血淋淋的事实警醒后人不忘国耻。一座馆舍
承载痛缅情怀曾经血雨荡尘寰,遍地狼烟遍地艰。几处鸡鸣悲野骨,三更犬吠恨倭蛮。家亡国破人何在?案惨仇深泪更潸。但得众生铭旧事,拼将壮志换新颜!“可以宽恕历史,但绝不能忘记历史。”在《侵华日军在咸罪行录》出版发行时,咸安作者邵家伟的诗作,表达出许多人的心念。正是基于这个原由,在2008年入选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去年,咸安区再次将三·一八惨案丛葬坑立为修缮项目,争取到省级经费,并决定将附近原澄水洞村中小学两栋平房拆除,兴建三·一八惨案丛葬坑陈列室,举办“血火岁月”专题展览。“目前,作为一个抗战精神的文化符号,丛葬坑陈列室周边环境整理工作基本完成。”咸安区博物馆馆长刘祥介绍说,第二期修缮工程正在招投标中,即将开工。为了提高陈列馆建设规格,请来省博物馆专家编制了布展大纲,正在请专门的布展公司编制陈列设计。纪念馆建设由咸安区文体新局牵头,建成后将成为咸安又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让参观者牢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残害中国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从而大力弘扬抗战精神,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化为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实际行动。“纪念馆将在2016年农历3月18日正式对外开馆。”
万裕才说,到那时候,他还要继续给大家讲解,让大家明白,爱家必须先爱国,只有国家足够强大,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