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赞他为“老黄牛”,而乡亲们则亲昵地称他为“圆梦人”!他是谁?他就是崇阳县路口镇绿化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丁国章。今年66岁的丁国章,屈指算来是目前崇阳年龄最大、资历最老、口碑最好的村党支部书记。自1984年起,他曾在村里当了10年村支书,1994年被调到县建设局下辖的城建物资贸易公司负责。2008年,年已58岁的他花8万元买断了14年工龄,在乡亲们的期望中又回村当上村支书,至今已连任三届。期间,他荣获省、市优秀共产党员等多种荣誉称号,曾被推选为红旗村支书,在全市作巡回事迹主讲报告。再回穷山只因情雨山,古名乳山,位于崇阳县东南18.5公里处。主峰海拔1029米,北抵大市河,东北接大顶尖,东南连通山及北山岩,南抵港口高堤河畈平畈。山北梯地如鳞、盛产茶芎,山南有松、杉、南竹、棕榈,蕴藏煤,西南山冲有国营长安口煤矿。古《县志》称之为“省龙少祖,邑东山之最高者。”这就是雨山。而绿化村就在雨山之巅,峰顶可眺望通山、崇阳。千百年来,?绿化因山高路陡,石多土少、坑多水少、人多地少,生存条件恶劣。被当地村民称为“山高皇帝远,吃水贵如油;十年九不收,粒米打死爷”的贫寒荒凉之地。近年来,党和政府各级领导先后为当地部分解决了“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诸多困难,但生产生活条件仍十分艰苦,稍有出色的人都举家外迁,而那些贫困家庭“故土难离、宁愿受穷也要终老山中”。家悬山坳山腰中,吃粮靠外购、吃水靠池蓄,甚至靠政府送粮送水。2007年3月,绿化村几十位村民来到丁国章位于县城的家里,神情忧虑:“大家现在生活仍很困难,能不能帮忙想想办法,将路修好。”此时,准备在县城安享晚年的丁国章,看着大女儿在工商局上班且已成家立业,小儿子在北京某高炮部队服役,月薪不菲,自己日子也过得很舒畅。想不到经不住乡亲们满眶热泪的造访,竟再次让他作为一个老党员彻底改变了晚年计划。一条窄窄的土路,是绿化村与外面联系的唯一通道,村民买进运出全靠肩挑背驮。由于交通十分不便,村民头上的“穷帽子”,似乎从来没有摘过。乡亲们走后,丁国章心里沉重了:“因为一条路,要一直穷下去吗?”经过慎重考虑,临近退休的丁国章不顾家人反对,拿着简单的行李,于2008年初走上了久违熟悉的回村路。“那年赶上特大雪灾,大雪封山,村里没有通往外界的路,村民们只能用马驮些粮食和蔬菜回来。”那段辛酸的经历,丁国章至今记忆犹新,这也更坚定了他为大家修一条路的决心。回到村子以后,他立即组织召开动员大会:抗雪灾,修大路。可一提到钱,村民们都沉默了,因为太穷,没几家能拿得出钱来。“愚公一家敢移两座山,难道我们全村人劈不出一条路?只要能让子孙富起来,山再高、石再硬,也要凿穿凿透!”丁国章的话音铿锵有力。他拿出愚公移山的劲头,掏出全部积蓄,借遍了亲戚朋友,东拼西凑筹到25万元,开始修路。丁国章一边照看修路工程,一边到交通等部门筹钱。不管刮风下雨,不管冬寒酷暑,工地上总有他忙碌的身影。4年时间,他硬是在大山里修出一条近7公里的水泥路,通到每个组甚至有屋场的户头。与绿化村遥相呼应的通山县楠林桥镇高桥村,是很多村民抄小路捷径通商来住的必经之地。2014年10月,丁国章又开山炸石几个月,修通绿化至通山县楠林桥镇高桥村长达4公里的“跨县断头路”,全部按3.5米宽的村级公路标准,建成水泥路,为此耗资150多万元。其间,为补偿山林、耕地,拆房移坆,在资金断裂时,自己找亲友借贷补偿到位,沒有发生群众纠纷。对此,通山、崇阳县政府和交通部门均深受感动,先后伸出援手给予解难。“路通了,下山进城也方便了。以前驱车到村里要2、3个小时,现在半个多小时就能到。”村民丁化桂竖起了大拇指:老丁着实不容易!诚挚打动众人心,如今,两县两村上百年的期盼终于梦想成真,不再望路兴叹。毗邻县两个口子村睦邻友好,来往密切,亲如一家。“在雨山团方一转,几乎三岁小伢都要念记老丁书记!”正在用三轮车拖水的三组青年孙信鹏一边将满桶水从蓄水池里倒入车内,一边比划着说:“他这个老人家公道正直,为民办事想一件成一件。如雨山每年天干缺水,许多池子不装水都干涸了,唯有老丁书记动手建的池子塘水纯清,满满当当不漏水!”据了解,近几年来,丁国章自已动手,设计施工建起长27米、宽17米、高3米的蓄水池
4个,投资近百万元,彻底改变了绿化村吃水要消防车运送的历史。移民下山建新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党的富民政策和改革开放虽有三十多年,但像高山偏远的绿化村仍有不少村民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煎熬。虽说一部分年青人靠外出打工,而赚取的只是打工经济,无不饱含辛酸与青涩。真正要让村民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怎样才是出路,何日才是尽头?常言道:树挪死,人移活。而大多数年轻人,宁愿抛荒失业也要下山外出打工,以致原有房屋日渐失修倒塌,村子也日见荒凉起来。据了解,绿化村原有230户,1024人,人均年收入在2000多元上下徘徊。现仅有50多户老弱病残仍在山上居住,其他人都已进城租房或进镇购地建房。从穷山上搬下来,上街下县方便,让山里伢就近入学,享受优质师资教育,一直是雨山人的梦想。富裕一点的家庭已开始美梦成真,而对地处高山的村组贫困户来说,下山定居比登天还难!看着一张张羡慕搬迁的乡亲脸庞,丁国章想,要是帮他们也找到一块合适的地方,圆了搬迁梦该多好啊……早在2011年,丁国章就曾想在路口集镇找块地,多次找路口镇政府商议搬迁之事,由于镇主要领导的频繁变动,加之因安置地一时无法落实而搁浅。2013年,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找到白霓镇政府,想不到该镇党委书记庞袆当即拍板支持:“只要看中白霓任一地方,有什么困难或麻烦可24小时打电话找他!”结果,丁国章选中靠106国道旁的白霓镇石山村13组,以每亩3万元的价格买下当地42亩土地,重建家园。说干就干。丁国章从此成为一个没日没夜的大忙人。从“三通一平”到筹资拟标及规划设计等都要事必躬亲,一件一件逐一落实。好在他一生积德行善,做好事办实事上下一流水,几乎无人不晓,没人不夸,加之他平时行事丁是丁,卯是卯,因此他把全村老少爷们集中开个动员会,大伙的心一下就热起来,有钱的立马拿钱,无钱的也在计划着筹钱,仅几天就从乡亲手中筹集90多万元。有了启动资金,丁国章在白霓镇政府的全力支持下,釆取“统一规划设计,移民自愿预订,政府招商代建,惠农项目配套,保本底价销售”的模式,按照用户的需求,现已建成第一期三排33户,每户建筑面积320平方米,每平方售价550元,总售价18万元左右。目前,外墙粉饰完毕,水、电、路及下水道等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之中。据丁国章透露,总规划投资600万元,安置落户移民100户,已签订70户需房协议,其中有41户系贫困户,现有12户贫困户开始装修,除本村的外,有4户系港口乡大东港村迀来的困难户。“活了大半辈子,若不是扶贫帮扶,哪里能指望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在白霓镇石山村生态移民新村,66岁的金良运精神抖擞,笑声爽朗。金良运老人精神状态的变化,源于生存环境的巨大变迁。新买的房子正在粉刷装修,一家子忙得不亦乐乎,年底将入住。自此,他将迎来身份的彻底转变。“住到这里很方便,往北2公里就是杭瑞高速崇阳北站,往南1公里就到了白霓集镇,从大市上雨山老家骑摩托不要半个小时,加之马路对面就是大市完小,细伢崽上学也方便!”移民户陈治国说,从雨山村迁出的路成了他的致富路,不仅享受到城镇的公共配套服务,还能够实现就近到附近茶场就业。安居乐业终圆梦丁国章把大伙领下山来,远离了贫瘠高寒之地,住进了比城里人还要宽敞舒适的新房。但他深知,要想长久安居必须就地乐业,让离乡离土的乡亲们找到就业致富奔小康的门路。在他的“远攻近交”的规划设施下,他嬴得了市老促会和市扶贫办的支持,一是利用雨山丰富的草场资源,筹资14万元,办起了天然高山牛羊养殖场,现已存栏黄牛100多头,山羊300多只,年收入可达140多万元。二是组织13户入股村民到河南南阳学习香菇技术,投入100万元购买机械设备,于去年在移民新居后面建成一个香菇和黑木耳生产基地。平时每天至少安排10多人就业打工,忙时打工人数达百余人,打工者包吃住,每天可获80至110元的收入。目前,产销两旺,预计年纯利可达20万元,5年内可回本。三是组织农户到附近的大市茶场和市农科院的茶叶基地上,培土施肥或釆茶摘茶,因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可为村里创下几十万元的劳务收入。现在,村里已专门成立牛羊专业合作社、高山蔬菜雨山酸辣椒专业合作社等。此外,丁国章正在盘算着成立油茶专业合作社,打算将山北肥沃的近千亩山头整带建成油茶观光釆摘带,现已早早修通绕山简易公路……当然,作为一个当了多年的老支书,又干了这么多数也数不过来的大小事,难免让外界或不熟悉的人背后非议或嚼起舌头。而丁国章认为谁人背后无人说,只要身正自然耳根净。他憨笑着说,这些年来,他自己当经理时,既做过赚钱的工程,也做过公益性项目,子女早已成家立业,自己退休时不缺钱,只有别人欠他的钱。当上这个没人干的书记有几个钱?老伴都说总是从家里拿钱垫钱,像移民新居工程老板按合同给钱催得急,没法子他半夜敲门求情借息一垫就是20万元。放贷之人都是月息3分以上,看见他一生不抽烟喝酒,不赌博跳舞,实在是为乡亲们做好事,就只收月息1分。而每笔钱到手后,丁国章特意从路口中学请一个老师管钱,请村民代表管帐,让每一笔开支去向都在阳光下公开透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把山上的乡亲在山下安顿下来,圆了他们的安居乐业梦,可能还需要两三年时间,那时我就可安心歇息了。”丁书记掰着指头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老支书的“稀”却折射出丰富的内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