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清朝官吏贪腐述后遐思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咸宁日报
一、官吏贪腐似洪水猛兽,无孔不入。从清顺治到清宣统,一批批贪官腐吏遭斩遭抄,一批批贪官腐吏雨后春韭。贵如明珠、和珅,下到县吏驿丞,从官帑亏空到假权勒索饱囊,从盐政到漕运,从皇宫到军队,全覆均盖,不留空白。咬死的不计其数,咬伤的深及骨髓。不让洪水乱漏,必须严密缝住任何缝隙,滴水不漏,丝风不透,否则发丝的风可以吹起惊天的浪,点滴的洞可以流出滔天的海。不让猛兽咬人就要给它上笼头,套缰绳。这些靠封建社会的皇权人治是永远达不到的,必须靠法治,靠制度,靠监督。堵洪水制猛兽的最好办法就是制度管束,事前监督,事中公开,事后交待,任何个人意愿都不能取代这一切,否则随时会洪水泛滥猛兽伤人。“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老虎”“苍蝇”一起打是我党反腐的决心和行动,规范权利的第一要义就是要监督权力,确保权利为民所用,在正确轨道上运行。二、贪腐多从侈糜起,侈糜多从上面行。清朝官吏的贪腐与官吏生活的腐化特别是皇宫的奢侈有直接的关系。乾隆为孝圣皇太后举行六十寿辰,成为全国各省鼎力筹办的大事。皇太后是十一月二十五日的生日,十一月初各省祝寿棚搭建完毕,豪侈铺锦,翦彩各异。初十,满京城开始乐舞庆祝。史学家赵翼描述:“如入蓬莱仙岛,在琼楼玉宇中听霓裳曲,观羽衣舞。此等胜会,千百年不可一遇。”各省督抚以下官员、地方绅士竞相来京祝寿。在京满汉文武大小官吏,俱晋一级。内外官员俱加封赠。大小官员祝寿礼攫于民间。康熙、乾隆的多次下江南,说是不惊扰地方,但每次所建的亭台楼榭沿途花费,多从地方支付,地方州县为赢得皇帝欢心,极度满足奢华所需,而这些归根到底要靠搜刮民脂民膏。因此,皇室奢靡,上行下效,不仅助长了浮华之风,也促使官吏的贪贿勒索,日益加剧、难以遏止。论语里有句话:上为风,下为草。意思是风怎么刮、草怎么倒,概莫能外。官吏的贪腐,表现在官吏身上,根子在皇室宫廷,下面是流,上面是源,枯源竭流,治贪腐要旨所在。三、军队容不得丝毫腐败。将贪兵腐,军队战斗力会土崩瓦解。同治、光绪两朝的神机营因贪腐而导致丑态百出。营中有官职五百四十余人,竟比兵部还多三百余人。营中官兵深染八旗腐化恶习。上操拿烟枪,罢操提鸟笼。奕在京检阅时,看到士弱马瘦,步伐错乱,竟有一名马甲从马上跌落,摔断了腿骨。民谚概括这些人:“见贼要跑,雇替要早,进营要少。”有好事者见兵营操练,“满地排列鸦片烟具,各兵丁拼命呼吸侯令再出。”这样一群兵痞,怎能承担保国安民的重任。晚清的耻辱原因很多,但军队的官贪兵腐是关键因素之一。部队是国魂民魄,必须是攻不跨摧不倒的钢铁长城。任何时候、任何环境,绝不允许将龌龊不堪的贪腐风刮到兵营,这事关中国梦的实现,事关中华民族的复兴。四、腐败常态化很可怕。官吏贪腐很可恶,很可恨,但更可怕的是官吏贪腐常态化,甚至以贪腐为荣、为傲。梁启超1896年说:“今有巨厦,更历千岁……非不枵然大也,风雨猝集,

则倾圯必矣。而室中之人,犹然酣嬉鼾卧,漠然无所闻也。”这是说一种居危麻木状态。如卖官鬻爵盛行。“19世纪最后30年,捐官总数53.4万名,通过捐官途径的四品到七品地方官员多于通过科举的正常途径得官的人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玉入黑池,难得见白。一个好的政治生态中,个别官吏偶生邪念,因大势所趋,往往会及时醒悟。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只要及时刹车,倘不致于万劫不复。一个贪污成风的政治环境,官吏贪污不遮不掩,肆无忌惮,一有机会,想不腐尚且不能,更何况有心贪腐者。五、制度不能只为小部分谋利益。清代的制度具有两个明显缺陷:一是没有成熟的制度体系,多为沿袭明朝的制度。“尤其是清代可说全没有制度,它所有的制度,都是根据明代。”制度的缺失,致使对官员官吏管理失之于长期化、常态化,多依皇帝一人好恶而定;二是本就不全的制度里多为小部分(官吏贵族)谋利益。“在明代的制度里,在加上他们许多的私心。这种私心可说是一种‘部族政权’的私心,一切由满洲部族的私心出发。”为小部分人私心服务的制度,只会助长这些人的贪腐和奢侈。这些特权是贪腐奢侈的发酸剂,使官吏贪腐奢侈之风日益浓厚。因此,戒官吏贪腐就要戒特权,戒特权就要严制度。使制度面前无特权,执行制度无例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