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速效“救心术”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咸宁日报
我国心梗急救比世界慢了一小时“对于心肌梗死患者来说,急诊介入治疗越早越好!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但是很可惜,与欧美相比,我国的救治速度至少慢了60分钟。”近日,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聂绍平主任介绍,我国从患者达到医院至球囊扩张开通血管的时间(即门-球时间或D2B)普遍超过120分钟,而法国仅约为30分钟。目前,欧美指南一致要求,D2B时间应控制在60分钟以内,总缺血时间(从初次医学接触到血管开通)应控制在120分钟以内。急性心肌梗死的最佳治疗是在一定的时间窗口内(一般为发病12小时以内)行急诊介入治疗(医学上称为直接PCI)。在欧美发达国家,急诊介入治疗的比率可高达80%以上。然而,在我国,即使在有介入条件的医院,急诊介入治疗的比率也仅约30%。若按每年50万例新发心肌梗死推算,全社会仅有5%的患者接受了急诊介入治疗。根据《2013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每10秒即有1人因此丧生;目前我国心肌梗死患病人数约250万,每年新发患者至少50万。在2001到2011年的10年间,心肌梗死住院人数翻了5倍,但院内死亡率却没有改变。有一组数据:北京市急性冠心病事件院外死亡人数是院内死亡人数的2.61

倍,占总急性冠心病死亡的72.28%,25-45岁急性冠心病院前死亡占总死亡的95%,其中64.8%发生在家中。抓住“黄金4分钟”半数患者可被救活心脏急救中最严重的情况是心脏骤停,即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导致重要器官严重缺血、缺氧,如果不及时干预,将导致生命终止。这种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医学上又称猝死。中国心脏猝死的总人数每年达到54万,居全球之首,每天约有1500人死于心脏骤停,而60%以上都发生在院外。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4分钟内进行复苏者可能有半数患者被救活,又称“黄金4分钟”。美国成年人因为参加心脏复苏的培训,每年抢救大约20万条生命;而我国,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却不足1%。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学习心肺复苏的手法,挽救更多的生命。遇到心脏骤停的患者时,别慌张,应按照以下步骤操作:一、当患者突然倒地,要跟病人说话,请他睁开眼睛、和你握手,判断是否已出现心脏骤停;二、如果患者尚有心跳,应继续观察10秒病人胸腔有没有起伏、颈动脉是否搏动,判断患者是否还有呼吸;三、如果没有了呼吸,立即呼叫120;四、施行胸外按压,进行心肺复苏;部位:部位两乳头连线的中点——胸骨下段(如图1)。手法:以掌跟按压,两手手指扣在一起,

跷起离开胸壁手指基本与肋骨平行(如图2)。用力方向:手肘固定、手臂伸直、肩膀位于手掌上方、按压力量直接作用于胸骨上深度和速度:100-120次/分钟≥5厘米。五、人工呼吸,每30次按压后2次人工呼吸,此为一组,5组为一个循环直到医护人员到达。人工呼吸时要检查口腔内有没有异物,然后开始。要口对口呼吸,2次吹气,每次1秒钟,吹气后继续按压心脏(如图3)。六、注意事项:没有呼吸且不能判断心跳是否停止时,马上按压;快速压,用力压;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避免冲击式按压;抢救床过软可于患者背部垫硬木板。5个环节延迟心梗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的最佳治疗是在一定的时间窗口内(一般为发病12小时以内)行急诊介入治疗(医学上称为直接PCI)。但是我国很多病人的救援都达不到这个时间,在于救治过程中五个主要环节拖了后腿。1、与患者相关的延迟。即患者自发病到接触医务人员的时间延迟,据统计,有46.7%的患者就诊时间>12小时,失去了接受急诊再灌注治疗的机会;仅有38.9%的患者就诊时间<6小时。导致这一延迟的原因主要为,患者对AMI(急性心肌梗死)的认知贫乏,没有及时就诊或拨打急救电话;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时间长等。2、转运的延迟。解决这一延迟的关键在于,建立AMI智能转诊和保证交通的畅通无阻。3、非介入医院的延迟。非介入医院的延迟平均是68分钟,只有11%非介入医院的延迟<30分钟。4、门-球时间的延迟。即患者自发病后排队、挂号、就诊、缴费、取药、办理住院等因素造成的延误。5、介入医院的模式造成的相关延迟。包括介入医院的位置,复杂手术,病情不稳定,术后经验以及急诊手术等因素。在这5个环节中,与患者相关的延迟,专家认为,加强患者教育能明显缩短急救时间。“急诊中经常碰到这种情况,发病后患者先忍上3个小时才叫救护车,好不容易到了医院,做不做手术要等全家到齐了商量1个小时。这些环节太浪费时间了,所以患者教育是最容易改进的、最有效的措施。”(本报综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