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登庸愈加恐慌,自知失道寡助,已成瓮中之鳖,只好请降,交出官册、大印和地图,承诺恢复向明朝称臣纳贡。这时有人揭发所交的大印是假的。汪文盛大怒,拒绝叛臣投降,直到朝廷钦差毛伯温到达南宁与汪文盛商议后才接受投降。接着成立了安南都统司,封莫登庸为都统。至此安南莫登庸武装叛乱彻底平息,给明朝西南边疆带来了长时间的安宁。平叛时汪文盛功劳最大,可是当奉召回京参加朝廷论功行赏时,毛伯温、鲍象贤及两广巡官等都升了官,由于奸相严嵩的忌妒与阻挠,汪文盛只得了点银子和一个中宪大夫的空衔
。有的大臣为他鸣不平,他处之泰然,对朝廷一如既往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汪文盛仕途坎坷,并非因功劳大而青云直上,甚至遭受磨难。他因个性耿直,执法如山,得罪过皇亲国戚,对皇上也有冒犯。他任饶州推官时,惩治了淮王的亲信和爪牙,因此遭到报复,蒙冤入狱数年。因带头进谏武宗朱厚照南巡视察,不合武宗心意被仗刑。奸臣唐弼卿为私利,请求皇上准许他到云南开采银矿,皇上竟同意了。明代银矿私人不能开采,文盛怒不可遏,大声斥责奸臣胆大妄为。皇上听说后很不高兴,把他降为大理寺卿(法官)。汪文盛因政事劳累过度,健康每况愈下,以至顽疾缠身,不得不辞职回到家乡崇阳疗养。嘉靖二十二年(1544年)在家乡病逝,享年五十六岁。嘉靖皇帝钦赐厚葬,并赐祭文褒奖其功德,称赞他“抚治南夷,威闻华夏”。位跻八座,望著三朝的汪宗伊汪文盛的养子汪宗伊(1510年-1587年),字子衡,别号少泉,民间习惯称汪尚书。幼时天资聪颖,汪文盛十分喜欢这个侄子,将他过继自己膝下为子,以便培养成才。十三岁起他就在养父身边读书成长。嘉靖甲午年汪宗伊应试考中解元,戊戌年(1538年)考中进士,年二十八岁。他一生担任的官职较多。嘉靖庚子年任江西浮梁知县。乙已年奉召入朝任兵部主事,后任武选司历员外郎署郎中。隆庆四年(1571年)任南京吏部文选郎,后任太常寺卿,不久调任应天府尹。万历年间先后任光禄寺卿、南京大理寺卿、右佥都御使、户部侍郎、户部尚书。万历庚申年(1581年)调任南京吏部尚书。汪宗伊为官关注民计民生,体恤民众疾苦,能尽力减轻民众的负担,让民众休养生息。他任浮梁知县时,洪水暴发。他亲率民众抗灾救灾。天灾过后又出现饥荒。百姓难以为生。有的饥民铤而走险,被迫为盗。一天衙役将捉到的一百多盗民押到县衙,请示如何处治。按明律盗者处死。汪宗伊十分难过流下了眼泪,说:“为盗是要处死的呀,我管辖的百姓为免饥饿冒死为盗,可悲啊!”于是破例将他们全部释放回家。为了让百姓能生活下去,他废除了不利于百姓的旧税收规定,重新核定税费数额,分里甲征收,在县衙门口张榜公布,以便民众监督。此后浮梁百姓免受横征暴敛之苦,生产得到了发展,生活有了好转,盗民也变成了良民。万历年间他在京为官时,了解到江苏溧阳县受了大灾,当地衙门却重复收税,百姓不堪负重。他训斥了当地官员,并每年减去该县百姓米谷九千三百担,白银六千三百两。他任应天府(今南京)尹时,减少了辖区各县百姓的赋役,撤除各衙门不合理的开支,严格各项管理制度,打击贪官污吏,每年节省钱财数以万计。他的刷弊除奸的政策得到百姓的拥护。有的百姓把他的画相挂在家里,顶礼膜拜。汪宗伊为官勤政慎事,锐意改革,废旧制,建新制,政绩显见。他任大理寺卿时,废除了严苛的刑法,使刑法严而不苛,推行法律宽平。他任武选司历员外郎署郎中时,大胆向皇上进谏,淘汰了署中闲散人员一千七百二十人,为朝廷节省了人力财力。他到户部任职前,户部的粮食仓场及漕运管理十分混乱,大量粮食糜烂,加之污吏似硕鼠般的盗掠,财粮损失无数。他上任后革除了户部多年的积弊,制订了严格的财粮管理制度,惩治了污吏。改善了漕运兵卒的经济待遇,提高了他们运粮的积极性,保障了漕运的畅通,从而户部仓场粮食丰盈,粮食供应充足。汪宗伊为人刚正不阿,疾恶如仇。他与奸相严嵩父子同朝为官,却与他们水火不容,对他们结党营私、陷害忠良、贪赃枉法的罪行进行了坚决斗争。他坚定支持兵部同僚杨继盛上书皇帝,请诛贼臣,以清朝政。结果受到严嵩父子的报复迫害。他对那些奴颜卑膝投靠严嵩的权贵们嗤之以鼻,看不顺眼。他愤然拂袖辞职回家乡居十七年,直至穆宗朱载垕当政,他才奉召回到京城重登政坛,担任了吏部文选郎。此后他因忠于帝业,政绩显著,官职多次晋升。万历年间他由户部侍郎晋升为户部尚书,后又调任吏部尚书,成了管官的官。汪宗伊为人十分注重以儒家的“仁义”来立“道”修身,并且终身坚守廉洁二字。他说:“夫士将有当世之责,必修身以为之本。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而所以存其心之仁者,莫先于义利之辨也。无所为而为,谓之义;有所为而为,谓之利;毫厘之分,千里之判。必有贫贱无故不去之志,然后有富贵非道不处之操;必有一介不取、一介不与之节,然后有万钟弗顾、千驷弗视之守。”400多年前他的这些箴言,对当今世人仍然是很好教育啊!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汪宗伊虽然位高权重,手中几乎掌握着朝廷的全部钱财。他却一尘不染,两袖清风。明朝像他这样的达官贵人,家里住的大多是金碧辉煌的高墙深院。而他家里只有简陋的农舍一栋,生活极其简朴,几近寒士。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只有廉洁才是我终身的默守啊!”汪宗伊政事繁忙,但笔耕不辍,著作及编纂的志史甚多。传世的有《风纪汇编》、《臆说注疏》、《尚书奏议》、《少泉诗选》、《应天府志》、《大理寺志》、《南京吏部志》等。汪宗伊的同僚对他非常敬重,神宗朱翊钧对这位老臣也十分赞赏,称他为“位跻八座、望著三朝(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元老”。万历年十四年(1587年)汪宗伊于家乡崇阳逝世,享年七十七岁。神宗钦赐祭葬,建坊开道,并指派瀚林院编修袁宗道为他撰写墓志铭。注:1、莫登庸,渔民出身,安南后黎王朝时,由低级军官升为太师。他叛乱失败,被明朝招抚,后来成为安南莫朝(北朝)的创建者。2、资料来源:《汪氏大成宗谱》、《崇阳县志》(清朝同治五年)、《明史》、《中华姓氏通鉴》、民间传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