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诚信的力量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咸宁日报
近年来,嘉鱼农商行共累计向嘉鱼县潘家湾镇东湖村村民发放贷款1000多笔,金额3100万元,但无一记逾期,无一记结欠,贷款到期归还率连年保持100%。该村连续12年被湖北省信用环境建设办公室评为“信用村”,被誉为“荆楚第一信用村”。”荆楚第一信用村“是如何炼成的?10月31日,记者深入东湖村解读诚信的力量。“双基双赢”催生信用基地10月31日,一进入东湖村村口,一块“嘉鱼农商行双基双赢基地”的牌匾映入眼帘。嘉鱼农商行行长杨立新说,为破解农村金融服务信息不对称难题,解决农民贷款难,推动农民发展蔬菜和水产基地,2008年元月份,嘉鱼农商行在东湖村率先开展“双基双赢”创业基地试点,推动银农“双基双赢”合作新模式。农商行在将“信贷柜台”前移到村民家门口的同时,以“双基双赢”创业基地为平台,结合当地实际在该村创新推出了“3×3”农户联保贷款,有效地解决了农民贷款无抵押问题,带动“双基双赢”创业的正向发展。“3×3”农户联保贷款被咸宁市评为金融创新三等奖。东湖村4组农民付建安,便得益于“3×3”农户联保贷款。“如果不是联保贷款,我就没钱买饲料。”付建安养鱼20年,2009年,他的资金链出现断层。听村支书黄文龙介绍,农商行推出了“3×3”农户联保贷款,付建安约着村里2个养鱼大户一起申请办理贷款,几天后他就拿到了20万元的贷款资金。“联保贷款就是把小诚信聚成大力量。”付建安说:“联保贷款无须我们提供抵押物,只需同村同行业3户无信贷不良记录农户相互联保,缴纳少额保证金,农商行就可以以保证金3倍额度对我们发放生产流动资金贷款,最高可贷50万元,而且利率比一般贷款利率还要低!”2015年农商行又在该村推出了“公司+基地+农户”组合保证贷款,对蔬菜产业给予大力支持。今年前10个月,该行为村民累计发放生产经营贷款428万元,支持该村已建蔬菜大棚138亩,主要种植反季节蔬菜,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力100余人就业。“双基双赢”试点,催生了信用村,并从“信用高地”升级到“资金洼地”。嘉鱼农商行包村信贷客户经理李刚翻出一本报表显示,2004年信用社对东湖村村民的授信金额只有不足1万元,2015年授信金额已上升到600万元。诚实守信擦亮“金字招牌”十多年来,东湖村村民已经有了共识:“砸诚信招牌,就是自断致富路”,全村人全力呵护“金字招牌”。村民们自发成立了贷款协管小组,专门协助监管农商行贷款资金不挪用、不外流,全部用在发展生产的“刀刃”上。2012年5月,一名农户从农商行贷款5万元后,高利转借给远房亲戚盖房子。东湖村党支部副书记黄文龙得知消息后,在第一时间追回了这记“高利贷”。“我们配合农商行对村民贷款实行台帐监测,强化借款户偿贷责任和其他村民的监督责任,在村委会还设立了贷款使用和归还公示栏,农户贷款、还息、还本情况一目了然,让全体村民互相监督。”黄文龙介绍东湖村防范信贷风险的诀窍。村民也支持理解村里的做法,懂得了信用的珍贵。2012年,村民匡卫林家中的猪场发猪瘟、鱼池翻塘,损失惨重。匡卫林东凑西借,硬是把3.5万元贷款如期归还:“不还钱,以后农商行怎么支持我们?”东湖村7组的“一级信用户”陈泽进介绍:2006年,他在农商行贷款5000元养鱼起家,尝到致富甜头后,他每年坚持按期还本付息,在农商行贷款扶持下,现在他养鱼每年都能赚10多万元。他深有感触地说:“与其他村相比,我们东湖村更容易贷款,靠的是我们的信用。”东湖村靠全村人的呵护,“信用村”这“金字招牌”越擦越亮。“金融活水”灌溉致富之花借款户的人品及“信用”始终都是贷款准入门槛。“虽然增加组合担保,但我们不会降低对农户的信用要求,相反要求还会越来越高。”嘉鱼农商行负责人张茂勤解释。泥鳅养殖大户肖修祥扩大了规模,需大量购买饲料,资金尚有缺口,年初他一个电话打给了农商行包村信贷员蔡亚雄,不到一个星期,50万元贷款顺利下发。“合作11年了,是他的诚信打动了我,我信得过他。”蔡亚雄说,从最初的5万元小额信用贷款起步,到最多时30万元,肖修祥从未逾期或拖欠过贷款。好的信用环境,也让农商行放心。很显然,诚信花开结硕果,东湖村人享受的“金融活水”比普通的村更多。去年,4组村民曾康恩因扩大水产养殖规模,获得30万元“双基双赢”合作贷款,他满脸喜悦:“过去申报贷款得到20里外的镇上办理,现在只要报给村干部,在村委会就能申报,太方便了!”去年底一盘算,他养鱼净赚35万元,今年开春后,曾康恩给自己“犒赏”了一辆小轿车。“诚信是金,很多人到我们村来取经,我们乐于向外传递诚信的力量。”黄文龙告诉记者。信用户、信用村创建让农民亲身感受到了信用的价值和守信的益处。十多来年持续的投资,东湖村村民靠着农商行的帮扶,连年积累,村里的水产、蔬菜规模从小做大,产量从少变多,品种由粗变精。在信用春风的吹拂下,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3万元,该村成为全县的富裕村。目前,全村90%以上农户住上了楼房,开上了小轿车。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