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亩,是全省森林公园中面积最大的。拥有1100亩原生苦槠树群落。位于崇阳县的全国三大示范人工林场之一的桂花林场,挽起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未来,见证着林场人的努力、付出、奋斗与梦想。因为这群人,桂花林场从荒山秃岭,到漫眼绿色,从生存艰难,到风生水起。6月15日,记者一探这片林海碧波背后的故事。造林:从荒山变绿山6月15日,87岁的老人邹书俊,躺在崇阳医院的病床上,对大儿子喃喃地说道:“想去桂花林场看我以前种的树。”桂花林场,这个至今牵动着老人神经的绿色天堂,在1965年以前,几场大火,让荒山连着荒山,秃岭连着秃岭。1965年那个春寒料峭的黎明,南下干部邹书俊肩负党委的委托,作为技术员,与60余名造林人一起,大战这片不毛之地,誓将荒山变绿海,就此开创一段石破天惊的历史。“光见灯光,不见太阳。”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老人还记得那时的艰难。当时正值初春,呼吸里都透着寒气。然而,这群造林勇士,却住在茅棚里,晚上大风一刮,屋顶被掀翻,只得盖着薄薄的被子瑟瑟发抖。老人回忆,当时植树苗木少,他们只得身背竹篓,步行130多里,到鄂赣交界的大山中采种,荆棘丛生的丛林,硬被他们走出了一条路。1966年,林场干部、职工栽的1500亩楠竹,因大旱放蔫。“宁流千滴汗,决不旱死一棵树”,每人一根扁担,从山下挑水上山,“落雨外面湿,天晴里面湿”,一棵一棵地浇水。楠竹终于摇曳生姿。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桂花林场人,用苦难和汗水,造出了鄂南山区最大的“人工林场”。漫步在这,一片林一道风景。这一处处曾经没有生命的荒原上,造林人的印迹,化为抹不去的生命标记。如今,桂花林场拥有15万亩绿场,200多种珍稀动植物,260万支楠竹,48万立方米的活立木蓄积量,森林覆盖率高达90%,近3亿元资源总值。1984年冬,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桂花林场时,情不自禁发出感慨:“全国有一万个这样的林场就好了。”创业:由负债到盈利今年40岁的周晓华,不仅是桂花林场下辖南山林场的厂长,还自己在林区建起了一个集鱼、鸡、鸭、牛于一体的立体养殖场。年收入30来万元。6月15日,周晓华说:“多亏了2003年的那次创业。”创业前,由于经营不善、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林场负债2000多万元,他与林场职工,已6个月没有领到工资了,处于没米下锅状态。幸好这一年,全国吹响了国有林场二次创业的号角。这给桂花林场带来了生机与希望。林场党委班子大胆借鉴国企改革、家庭联产承包制的作法,从理顺国有林场的体制和机制着手,使出了“三板斧”。一是精简机构,裁剪冗余枝叶,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劳动分配制度;二是富余人员分流,有本领的职工竞争上岗,让他们有干事的动力;三是多业并举,鼓励职工经营承包林地,让他们有发家的平台。实施时,困难来了。最大的阻碍就是职工观念的阻碍。吃惯了大锅饭的职工,没干劲,得过且过,突然面临大刀阔斧的改革,叫苦声一片。从上门做工作,到干部带头干,这一关总算过了。风雨过后是彩虹。此次创业春风,吹热了林场人的心。周晓华更是紧抓机会,从原来的护林队队员,竞聘为护林队队长,在2005年,因工作能力突出,成为南山林场厂长。同时,周晓华承包了近50亩林地,做木材生意。然而,却遭遇资金瓶颈。林场马上帮助他垫付了近3万元的发展资金。借助这笔起步资金,此后他的多种经营做得风生水起。在大家的努力下,第三年,改革成效初显。不仅还清了债务,还年创产值3000余万元。转型:从“卖树”变“卖景”6月15日,桂花林场党委副书记王英杰兴奋地说:“自2012年开始,在岗职工工资涨了7次,如今已达到档案工资的75%,平均工资2200元,这在全国的国有林场都位居前列。”改变,源自桂花林场管理局现任党委书记、局长黄威。2012年,时任金塘镇党委书记、镇长的黄威接到任命时,整个人懵了。这有原因,当时,桂花林场“名声在外”,因为一道“全面禁伐”指令,让原本靠砍树生存的桂花林场瞬间“断粮”,100多名林场职工吃饭都成问题。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黄威坚定地说:“不能让桂花林场这面全国林业系统的红旗倒下。”黄威深刻地意识到,不转型就没出路。毕竟森林资源具有不可持续性,不能仅靠“卖山头”,要“多腿走路”。向上,黄威跑断腿,从上级部门那争取项目;向下,他掏空心思,成立公司,不仅运营林场,还承包外来项目,帮他人造林。功夫不负有心人。前两年,公司通过公开竞标,承接了三峡石漠化造林治理工程,仅这个项目,就赚取了1千余万元。同时,黄威认准,国有林场要想生存,不能只看短期效益,要做长远规划,将森林资源转换成观赏资源,使“卖树”变“卖景”,发展旅游业。说干就干,桂花林场实行了一系列的动作和规划:申报国家4A级森林公园、在华中旅游博览会上设立专区、开发相应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现在每天都有游客来此游览,以后这里会是热门旅游景点。”对于未来,黄威有着宏大的愿景。这片鄂南沃土,开始向世人展示她斑斓的生命色彩。记者手记:不忘初心的坚守半个世纪,桂花林场多次陷入绝境,又多次焕发生机。这归功于林场人努力奋斗,奋勇前行,用勤劳和汗水,用智慧和头脑,换来了这一片绿色山河。“天一半,地一半”,这句话在桂花林场流传。意思是,每年去世的林场人,60岁以下的一半,60岁以上的一半。前年,共18人过世,就有9人在60岁以下。他们都是积劳成疾。尽管如此,他们仍然在坚守。87岁的老人邹书俊即便在病床上也想去林场看一看,40岁的周晓华也说,即便同村的人在外成了千万富翁,他也不羡慕,要与林子打一辈子交道……人生短暂,雄伟的长城会衰败,丛丛绿树会凋零——但永远不朽的,是奋斗的林业人生命价值绽放出的夺目光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