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峰塔”等文物点融入美丽乡村示范片建设,使之成为新农村的文化标志。合理开发,让文化激活旅游经济咸安区刘家桥是一个聚族而居4个世纪的古村落。从明代成化九年,汉高祖刘邦后裔、彭城王刘交的第六十代传人刘用谋迁居刘家桥开始,繁衍至今已有500余年。在这里,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相互交融,蕴含着丰厚的楚南文化特色,有“大汉皇族村”、“楚天民俗第一村”的美誉。刘家桥村由老屋、下厂、上新屋、下新屋四处古民居组成,共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大小房屋840间,楼道38条,天井54个,建筑风格大体一致,属典型湖北合院式民居院落空间结构。整座古民居内外,都有木刻、花栏等古代艺术品装点。除了厚重的文化历史底蕴和具有中国古代传统庄园式建筑布局外,当地的民俗文化特色也极为显著。为发挥文化激活经济的潜力,该区在投入资金改善刘家桥村基础设施的同时,引导村民发展“农家乐”旅游,邀请省内外专家彻底摸清了刘家桥历代祖先的迁移路线,始祖及宗谱遗存,将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汉文化与特色旅游有机结合,使刘家桥村从以前的默默无闻发展到如今的“全国特色旅游名村”。如今,刘家桥成为我市最热门的旅游景区,已吸引了数十万游客前来观光,《汀泗桥之战》、《汉正街人》、《守望家园》等电视剧先后在此拍摄外景。“在这里一边欣赏古建筑,一边享受特色美食,是一种难得享受。”武汉游客陈女士说,近年来,她已多次带着一家人来这里游玩。据秀嫂生态农庄老板秀嫂介绍,今年五一期间,刘家桥景区接待游客1万多人次。记者了解到,同样对旅游产生明显推动作用的文化遗产,还有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和纪念馆,这里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我们将汇集各方力量保护文化遗产,让一处处文物成为一道道人文景观。”李志强说,力争借助文物保护,打造出一批新的旅游景点。活态保护更能彰显文物价值○
邓昌炉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保护和利用好文物,是后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确,与其让那些文化记忆的承载物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沉睡,不如通过与实际生产、生活、旅游结合的方式重新进入大众视野、融入现代生活。作为文物大区,咸安区开展文物保护的新思路是:实施“活态保护”,让文物继续“活”着,让遗产融入现实生活,让文化激活旅游经济。让文物继续“活”着,就是对文物进行及时、科学的保护和有效管理,防止珍贵文物被毁坏和消失,这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后人负责。让遗产融入现实生活,就是将文物保护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让群众“记得住乡愁”。事实上,当文化遗产融入生产和生活,不仅增加了文化遗产的生机活力,也增加了生活的文化内涵。让文化激活经济,就是将文物保护同发展旅游经济结合起来,用文化遗产丰富旅游的内涵,让景点更有品位、更有魅力。总之,活态保护,更能释放文物的魅力,更能彰显文物的价值。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