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亦喜亦忧《双合莲》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咸宁日报
百年瑰宝,千古绝唱。长篇叙事诗《双合莲》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一直在崇阳大地上流传,并入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长篇叙事诗《双合莲》改编的提琴戏,几乎是家喻户晓。如今,在崇阳,这项非遗的现状令人喜忧参半。喜的是,传唱甚广;忧的是,传承青黄不接。出现这种情形,究竟是何缘由?于是,记者两赴崇阳,一探究竟。有人欢喜:传唱甚广,知名度高“崇阳有本双合莲,人人唱来泪涟涟,几句新文不多言,乐人不知愁人苦……”5月1日,崇阳县天城镇,67岁的镇民陶云仔细聆听着,《双合莲》演绎到有情人被拆散,她不禁流下了泪水。当天,天城镇两户人家喜结良缘,请来了崇阳县文昌提琴戏剧团唱戏庆贺。直到唱完最后一出戏,陶云才在女儿赵玲红的搀扶下离开。陶云从年轻时候开始,就喜欢家乡的提琴戏。在她少女时期,还跟随村里的戏班子偷学过两招。在所有的提琴戏里,她最喜欢的就是《双合莲》。讲起双合莲的来历,老太太陶云头头是道:这可是发生在崇阳县白霓镇的真人真事。在清代晚期,一位铁匠据此进行了改编创作,再现了胡三保、郑秀英这对恋人相互喜欢却被硬生生拆散而折磨致死的故事。回家路上,陶云拿出了随身听播放《双合莲》,还不时跟着曲调哼唱两句。老人抚摸着“随身听”这个宝贝说:“我们村的每个老人都有一个,我孙女给我下载了很多提琴戏,平时一边做活一边放。”据了解,而今提琴戏《双合莲》在该县流传甚广,知名度高,群众基础深厚,特别是老人,非常爱看提琴戏。而且,被录制成音频及视频的《双合莲》,深受陶云这样的老人喜爱。“县里哪个地方有剧团唱戏,我姑娘就把我接过去听。”陶云满脸高兴。据悉,崇阳目前有80余个提琴戏剧团。该县的人无论红白喜事,都愿意请个剧团来热闹下。“搭台唱戏大家一起看,热闹,像回到了小时候。”对于崇阳到处传唱《双合莲》,老人感到欣慰无比。该县文化馆馆长闻斌分析,《双合莲》演员不多,排演起来方便,非常适合农村演出,尤其对居住分散的山区更为适合,加之它是一个爱情故事,人们喜闻乐见,而且其唱腔优美朴实,乐曲短小工整,旋律明快流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因而深受群众喜爱。有人担忧:青黄不接,后继无人4月25日,今年61岁的崇阳石城双港村人龚一来一边在地里做农活,一边用地道的崇阳话哼唱着《双合莲》。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是《双合莲》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四代传承人之一。“别看我老了,记忆力可好着呢。”老人得意无比,至今为止,他还能完整背诵出《双合莲》这首1800余行的长诗。然而,在笑容的背后,龚一来却存着隐隐的担忧。原来,已年过六旬的他,却是这项非遗最年轻的传承人。他之后,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现在的年轻人都去经济发达的外地打工,几乎没有人愿意留下来传承这项技艺,连我自己的女儿都不愿意学。”龚一来忧心忡忡。他表示,而今他的年岁渐大,精神气大不如前,如果没有年轻人愿意学,那传承人就会出现“断档”的情形。据记者了解,崇阳县虽然有80余个提琴戏剧团,但几乎所有的剧团里都是年纪大的演员在挑大梁。年龄小的,因为刚来或者功力不够,只能在台上当当小配角。“人难招。招进来,难培养”,是该县所有剧团面临的现实困难。不仅是传承,在受众方面,《双合莲》也出现一边倒的状况。绝大部分年轻人对这项非遗不感兴趣,“听不懂”、“还不如去看场电影”等都成为年轻人不愿观看的理由。“现在的年轻人哪里还听得懂提琴戏在唱些啥哦。”龚一来叹气。以前,村里请剧团来唱戏,村里年轻的男伢女伢都来凑热闹,但不一会儿,都散场回家了,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不知道在唱些啥。”“现在的年轻娃,说崇阳话都不标准,要他们听崇阳土话唱的戏,太难了。”龚一来很无奈,《双合莲》是用本土的崇阳话来演唱,晦涩难懂,一般只有土生土长的老年人才能全部听懂。有人期盼:多措并举,“遗”脉相承4月25日,年过五旬的崇阳县文化馆馆长闻斌正伏案工作。对于《双合莲》现状及前景,他持乐观态度。“对比《钟九闹漕》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双合莲》的处境要好上许多,知名度更高,传唱更广。究其原因,是我县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支持该项非遗的发展。”闻斌介绍。从2000年开始,该县就成立了专班,收集整理出版《双合莲》书籍,并先后投入资金20余万元,将之改编成提琴戏,在全县演出。2009年,县政府更是投资百万元,将《双合莲》拍成提琴戏电视戏曲片,在中央电视台11套戏曲频道以及省、市电视台播出,扩大其影响力。“当时,很多老人都会等在电视机前面收看《双合莲》。”谈起彼时盛况,闻斌兴奋不已。作为地道的崇阳人,闻斌还期待着该县政府的进一步动作,以期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双合莲》。对此,该县文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双合莲》“后继无人”的现状,将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途径,培养传承人,让这项非遗真正的“活”下去。此外,该县政府还将每年拨付至少10万元的经费,保障非遗传承。同时,将通过节日活动、展览、观摩、培训、专业性研讨等形式,借助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等新兴传播手段,扩大《双合莲》的知名度和覆盖面。在闻斌等崇阳人的眼里,随着保护政策的启动落实,《双合莲》有着更为宏大的未来,必定会“遗”脉相承,不让崇阳人这项绝活变绝唱。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