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考“焦虑症”折射哪些教育缺失?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咸宁日报
一年一度的高考9日结束。高考恢复30多年后的今天,考生录取率不断攀升,多数省份已经接近80%。那么,为什么有些家长依然烧香拜佛求运势,表现出如此不安与焦虑?“求考运”烧香拜佛

为了让孩子能在高考中考一个好成绩,除了陪读、陪考和全程“襁褓式”保护,有些家长四处烧香拜佛。镜头一:蜂拥进入寺庙、道观求佛。6月5日,高考前夕,广州市的道观三元宫一大清早开门,便有大批家长和学生入内祈求庇佑。在网络上搜索“高考”“寺庙”等关键词,结果显示的多是各地家长到寺庙求佛的信息,还有帖子咨询为高考学生烧香去哪个寺庙灵验。镜头二:老柳树变身“神树”,上千家长争相烧香险酿火灾。6月1日凌晨,上千家长争相抢拜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中学东北角的“神树”,差点引发火灾。那棵树龄几十年的老柳树被视为能带来福祉的“神树”。镜头三:随着祈福、求佛的家长和学生规模越来越大,一些企业借势开展经营活动,形成另类高考产业。5月30日,河南一些景区和企业在某书院组织上千人的旅游活动,现场请出孔子及其10大弟子的塑像,宣称为中高考学生祈福。录取率已接近80%,焦虑为何并未减弱?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高考恢复30多年来,我国中学毕业生上大学的机会越来越大。多数省份的高考录取率也从当初的不足5%提高到接近80%,不少省份的录取率已超过80%。录取率这么高,家长的焦虑为何越来越严重,并日趋从个体行为变成集体行为?但求心安是绝大多数家长的共同心理,不少考生和家长都担心考试出现“意外”。即便是一贯名列前茅的学生,也不敢保证次次都能稳定发挥。一些优秀学生高考失利的例子并不鲜见。这些偶然性的小概率事件,被归结为运气不好。广州市增城区派潭中学高三学生谢海玲说:“虽然不一定每个人都能考上好大学,但既然上了高中,大家肯定还是要拼本科的,实在考不上本科才会选高职院校。”在不少家长的眼中,上了职业院校以后就是“一辈子在工厂干活的命”。长久积累的对职业教育的歧视,促使千军万马争抢挤入少数名校,令不少家长陷入集体焦虑。秦宾的母亲从高考前半年就开始忧心忡忡,她觉得儿子至少应该要考上华南理工大学才行,但秦宾的成绩离华南理工大学分数水平还有一段距离。她说:“名牌大学的教育肯定跟一般的不一样,以后毕业找工作都容易很多,保险多了。”“为了孩子能上名校,家长们千方百计想尽办法。”21世纪教育学院副院长熊丙奇说。让高考回归理性和安静

高考的结果是否理想,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体平时的学习,也需要家长和社会环境的平静与克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尹韵公说,民众通过求神拜佛满足个人诉求的行为古已有之,但当这种行为从个人发展成为有组织的集体行为时,其弊端就集中放大了,需要引起关注。这些行为表面看似为舒缓压力,实际上更可能放大整个社会氛围的焦虑,反而让考生压力更大。尹韵公说,从孩子的成长来说,高考之年的学生们已基本成年,高考就是他们成年的第一场洗礼,家长们可以更理性一些,让考生接受成长中必须付出的努力和面对的困难。同时,学校也应对家长提供尽可能多的正确引导,尤其不能给家长传达一些误导性的信息,如一些学校搞誓师大会的举动则根本不应该。经多年努力,我国高校在校生规模显著提高,上大学已不再是难事。但随着公众对高等教育的质量要求和选择性加强,我国教育供需关系已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也要求高考和高校管理进一步改革。记者从教育部门了解到,新的招考制度改革已确定了“一年多考”的思路,也将在三年后实现部分科目一年多考,如英语和学业水平考试的各科,“一考定终身”将成为历史。与此同时,专家建议,应注重解决职业教育的困境。当前,国家正计划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熊丙奇认为,应当为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消除职业院校“低人一等”的社会偏见。图为6月8日下午,在重庆市綦江区綦江中学考点,考生们托起班主任庆祝高考结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