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采矿,也仍然不具有经济效益。登陆小行星采样则更困难。日本曾发射了“隼鸟号”探测器登陆名为“丝川”的小行星,历时6年,于2010年返回地球,带回1500个微粒,大小约为1毫米的千分之一,总重量不到毫克级。美国将发射可用机械臂采集样本的“Osiris-rex”探测器,但至少要到2020年才能登陆目标小行星。郑永春认为,目前小行星探测还只能带回非常微量的颗粒,还不能视作可开采的矿藏。“当然,美国有行星资源等公司将小行星采矿作为具有商业远景的项目来规划是有意义的,但现在还不到采矿的那一步。”郑永春说。科研价值远比采矿有诱惑对于捕获小行星,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在做这样的努力,他们提出了捕捉小行星计划,需要发射一个特制的航天器,锁定直径在7米左右、质量约500吨的小行星后,释放一个大“口袋”,将小行星套住,再借助太阳能推进器,将其“拖”到近月轨道。然而,这并非易事。据我国航天专家庞之浩研究员介绍,该计划有许多难点。首先,要找体积、重量符合要求,且含有水分、富碳化合物、氢氧和一些金属矿物质,以便为建立空间设施提供必要资源的小行星并不容易。其次,这项计划对捕获装置及其太阳能推进器均有很高要求,而人类此前并没有实施过这样的任务,有可能面临
“拖不动”或小行星失控的风险。NASA难道也是看中了太空的财富,想冒险从中发一笔“横财”吗?“这正是我要强调的问题。”郑永春说,NASA的目的是将小行星作为载人登陆月球的中转站,进而提高载人航天的技术能力,并利用这种技术为实现载人登陆火星做准备,同时,地球也面临着小行星撞击的现实威胁,捕获小行星项目也是为地球躲避小行星撞击储备技术。“让人类走向深空,从而扩展人类生存疆域,并帮助地球躲避灭顶之灾。这些关系人类未来存亡的科学研究显然更有意义。”郑永春说。(本报综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