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古人的“花样”清明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咸宁日报
核心提示自2008年起,清明节与端午节、中秋节一样成为国家法定假日后,也成了一年中重要的“小长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大诗人杜牧写下的这首七言绝句《清明》千古传唱,似乎奠定了清明节“清冷伤情”的情绪基调。其实,古人更喜欢在清明节外出踏青、荡秋千、放风筝,尽情享受明媚的春光,欢欢喜喜度佳节。那么,古代清明节人们放假几天?又是怎么过的?古人如何过清明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寒食、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活动。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变成清明扫墓了。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荡秋千秋千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放风筝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插柳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射柳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斗鸡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饮食方面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唐朝的“黄金周”“要说清明节,得先说古代中国休假制度。”著名学者倪方六说,在古代中国,是没有“星期天”概念的,但休息日一直存在。而且,中国古人享受休假的历史还比较早,至迟在秦汉时期已有一套相对成熟的休假制度。不同的是,古代只能休息1天,而且叫法也不一样,现在叫休假、放假,古时称为“休沐”或“洗沐”。古人为何把休假称为休沐?一个“沐”字便透露出了端倪,是因定期让现在叫公务员的公职人员回家洗头洗澡、搞个人卫生需要而产生的。最先享受休沐制度的人群,应该是给皇家当差的一批“公务员”,即所谓“中官”,也叫“内臣”。中官给皇家当差,宫内又没有为他专设洗澡的地方,所以只能定期、轮流回家“洗沐”。休沐制度推广开后,便形成了一种国家休假制度。唐人张守节撰《史记正义》中所谓“汉官五日一假洗沐也”,说的就是这么回事情。除了“五天制”,汉代休沐还有“十天制”。唐代节假日确实远远多于秦汉,多到几乎泛滥的地步。全年的节假日,加上每月3天,全年计36天的旬休,唐代公务员每年平均可以享受的假期近百天。唐代清明节“小长假”安排不需要调休,将寒食、清明二节连着放就行了。其间,也曾有过几次变化的。到李亨(唐肃宗)当皇帝时,或许觉得小长假不够长吧,又增加了寒食清明节的假期天数,由4天增加到7天——在中国节假日史上,清明节首次成为了真正意义的“黄金周”。从杜甫“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诗句中,便可以想象到唐人清明节出游、扫墓的热闹景象。在李亨之后,唐代清明节假期又有变化,太子李豫(唐代宗)继位后,曾将清明假期改为5天。但在其子李适(唐德宗)做皇帝的贞元年间(公元

785-804年),又恢复了李亨时代做法,将寒食清明二节合在一起,假期仍定为7天,“黄金周”重现。元代也兴“拼节日”到了宋代,清明节也是国家法定节假日,并移植进了上古时“三月三”上巳节的某些娱乐功能,人们出游喜欢来到水边。清明节也是宋人重要的节日,甚至比唐人更看重,扫墓的风俗更浓,这从北宋人张择端绘于清明时节的《清明上河图》中便可以看出,首段就是时人从汴京(今开封)野外扫墓归来的情景。宋代清明节里,皇家和民间都会举办一系列活动,热闹程度不输元宵节。时开封人孟元老在后来撰写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述当年京城过清明节的气氛:“京师清明日,四野如市,芳树园圃之间,罗列杯盘,互相酬劝,歌舞遍满,抵暮而归。”“清明弄柳”这一传统习俗,在宋代达到了极致。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述,宋时清明节里,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柳条,时称“明眼”。所谓“明眼”并不是祈盼眼睛明亮,而是民俗上的驱邪目的,意是辨明鬼邪,守护家门,此时的柳枝与桃枝功能相近。到了元代,唐宋的公务员多假制度被否定,节假日大为减少。但元时清明节与寒食节从功能和活动内容上看,在事实上合成了一个节日,仍与元正(旦)一样,是元代最重要的节假日之一,放假3天。到了明、清两代,寒食、清明二节则完全退出国家法定节假日序列,政府仅保留元旦、元宵和冬至3大节假日。虽然不放假,时人仍喜欢过寒食节、清明节,要外出扫墓、春游。踏青寻爱成美谈清明节期间,正是古代男女谈情说爱好时节。按照《礼记》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在古代原本男女授受不亲,可唯独在清明期间,可以“奔者不禁”,暂时废除了那些男女之间的条条框框,男女可以自由交往。清明节踏青的前身应该是野外的交往。在氏族时代,两个氏族之间的婚配就是依靠这种交往,通过对歌、跳舞等形式,彼此相识,产生感情,建立族外的婚恋关系。“会男女”就是野合风俗在上巳节的表现,踏青是这类习俗的遗韵。西周时期,周礼就规定,上巳节这天,青年男女必须聚会。因上巳节与清明节时间相近,其活动内容逐渐合并到清明节里。在我国历史上,特别是汉唐时期,流传踏青寻爱的故事相当多。汉武帝就是在19岁那年上巳节例行传统的“修禊”礼后,遇到才貌双全的歌女卫子夫,产生爱情,从而相伴50年。德宗时的诗人崔护,在清明时节踏青至西安城南的桃溪堡遇美女桃小春,才有了“借水赠钗”的故事,后来被编成传统戏曲《金琬钗》,深受人们喜爱。除此之外,在清明节,古人还喜欢做些户外活动。古代的青年男女祭完祖后,喜欢在户外踏踏青,放放风筝,通过这种户外活动意图结识自己的意中人。未婚女子则在自己的右手中指上系一根红线,以表示自己希望得到爱情。一些才子则会在风筝上写下自己的求爱诗,等风筝随风飞扬时,剪断风筝的线,让它落到哪家是哪家。如果有缘,捡到风筝的那位姑娘恰好为情诗所感动,这姻缘就成了。(本报综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