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废品里淘宝的邓仁贵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咸宁日报
家住咸安区汀泗桥镇聂家村的邓仁贵自小就爱收藏,从高中开始收藏持续到现在。他的藏品种类丰富,数量多。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被邓仁贵视为宝贝的藏品,几乎都是从废品堆里淘出来的。收藏缘于幼时兴趣6月25日,说起收藏,46岁的邓仁贵打开话匣子。“小时候,我们总盼着过年。那时,生产队出纳总会拿着一大叠花花绿绿的布票和棉花票分发到各家各户。我家当时很穷,连限量供应的布票和棉花票也用不完。”邓仁贵说,那些过期作废的“花纸头”便成了他票券收藏生涯中的“原始股”。邓仁贵正式收藏票券是在1985年。当年,他考上了咸宁高中,每个月的伙食费是15元钱和33斤粮票。因为家在农村,没有粮票,邓仁贵只好背米到学校去,有时父母想办法用米给他换来一些粮票和钱

。看着手上图案精美的省粮票和全国通用粮票,受同学集邮的启发,邓仁贵产生收藏票券的想法。当时,由于改革开放,粮油、棉花、布料等生活资料的供应较充裕,除了粮票,猪肉票、棉花票、豆腐票等地方票券已经退出了流通。所以积攒这些已退出流通的票券,让邓仁贵花了很多精力。上世纪80年代中晚期,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这些计划经济背景下产生的票券退出历史舞台,邓仁贵的“票券”收藏也告一段落。爱到废品店淘宝邓仁贵真正开始规模收藏,是从近几年开始。邓仁贵喜欢收藏有点年代、历史感的东西,比如说票据藏品、土地证藏品、计划生育藏品;古钱币、锁具、灯具等。以前,邓仁贵跑得最多的是城区旧货摊,但他发现地摊上很多假货。于是,他到处打听哪里能淘到年代久远的藏品。有一天,藏友陈亚奇给邓仁贵讲:有一次,他到咸安城区周家垴的一个废品店卖废品,在店里发现一堆上世纪90年代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邓仁贵马上赶到废品店,欣喜地买下了这堆“废品”。“我不敢相信,这些权证居然是三块钱一斤,对他们来说是废品,但对我来说却是宝贝。”邓仁贵说。自此以后,邓仁贵到处打听废品店,有时间就光顾废品店。邓仁贵最意外的的藏品,是一套土地证系列。“这些土地证是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以来,我家五十多年间的三代土地证原件。”邓仁贵说,真的是意外收获,竟然在废品店里收到自家的东西。自创收藏标准看着一屋子的藏品,邓仁贵感慨:“收藏之初,家人不支持。他们抱怨我把业余时间全搭到收藏上,花在废品店的时间比花在孩子身上还多。”但是,邓仁贵说服了家人:“人要有点精神寄托。收藏是一项高雅的兴趣爱好,开销也不大。”有人说:“收藏不能当饭吃,玩玩就好,何必那么卖力?”邓仁贵不赞成这个说法。在邓仁贵看来,有相当一部分收藏爱好者是为收藏而收藏,他们并没有收藏标准,没有收藏理念,只是一味地盲目跟风。邓仁贵自幼爱好文史,喜爱收藏,虽说没有经过名师指点,但因有深厚的文史功底,加之20多年实践的历练,形成了一套他自己的收藏标准。“我所收藏的每一件藏品必须见证一段特别的历史,或者反映人们当时特别的生产、生活情况。我每收藏一件藏品,首先就考虑它能不能流传千古,不能流传下去的物品是没有收藏价值的。”邓仁贵说。看着手中整套的土地证系列和计划生育系列藏品,邓仁贵说:“这都是经过历史见证的宝贵材料,如果哪一天有人‘慧眼识珠’,我或赠或卖,让我的收藏对社会做出贡献。”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