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文化馨香韵悠长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咸宁日报
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种类繁多,覆盖面广,内容丰富。目前,正式公布的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有4项,省级名录17项,市级名录32项,县级名录167项,分属不同的类别。近年来,我市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以开展“非遗”资源普查为基础,以建立名录体系和传承人体系为重点,以实现整体保护和动态保护为目的,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显著。深入挖掘利用巩固普查成果“咸宁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2006年才开始非遗申报工作,这个时间已经算是晚的了。”市群艺馆分管非遗工作的副馆长魏放鸣介绍说,当年,我市全面启动“非遗”普查工作,相关人员深入88个乡镇、村落,查明并整理出非遗资源线索7000余条,涵盖9个门类。同时,将“非遗”资源进行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数据全程、全景式收集整理,整理文字资料252万字,录音1430小时,拍摄照片12896张,视频1069小时,收集实物538件,汇编资料(含正式出版物)33册,由此建立起了“非遗”资料库,并对每个“非遗”名录项目制定了5年保护计划。为切实巩固普查工作成果,把普查成果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资料,推出一批以咸宁传统口头文学、民间传说、代表性人物等为题材的“非遗”专著和系列丛书,编辑出版了“咸宁民间文化全书”《咸宁长篇叙事山歌》(第一卷)、《赤壁民歌集》、《崇阳民间故事选》、《崇阳民间歌谣选》、《崇阳民间器乐曲选》等一系列资料汇编,其中《咸宁长篇叙事山歌》(第一卷)已入选〔荆楚民间文化大系〕。积极申报项目加大经费投入2006年、2009年、2010年、2013年,市政府先后公布“非遗”名录四批共

9类

26

项,县级“非遗”名录105

项。至此,我市“非遗”保护四级体系基本完成。其中,崇阳提琴戏等4个项目入选国家级名录,通城拍打舞等17个项目入选省级名录,1人(甘伯炼)入选国家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名入选省级传承人。通山县被文化部命名为“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赤壁、通城、崇阳、通山被省文化厅命名为“2014-2016年度为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咸安区被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嫦娥文化之乡”,桂花镇大屋雷村被命名为“中国传统节俗传承基地”。为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全市各级各类财政资金积极投入,使一批亟待抢救的非遗项目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从2008年开始,国家财政对国家级项目传承人每人每年给予5000元的传承补助(2013年增至10000元),省财政对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给予2000元的传承补助(2013年增至3000元)。与此同时,市县两级政府也在财力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财政预算,分别给予了1至5万元的专项工作经费,有的县(市、区)视具体情况还在年底给予经费追加,保障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重视活态传承促进产业开发为了更好梳理我市非遗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市相关部门多次邀请省级专家学者讲课,各县(市、区)群文部门也相继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累计开展业务培训40多期、2000余人次。近年来,

市文体新局与本地媒体通力合作,通过开辟“非遗”保护专栏等手段,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同时,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传统及重大节日举办“非遗”项目展览、展演、展示等活动,并通力打造推出《梦寻咸宁》、《千桥流水桂花香》、《千古风流》、《隽水天城》、《白云深处》等民俗风情歌舞,让广大群众更直接地了解民间传统文化和技艺,自觉焕发参与“非遗”保护的意识。去年10月底,我市与央视《故乡》栏目联合拍摄8集电视专题片《香城泉都咸宁行》,对我市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文化及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进行了全方位展示。其中,对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镇氏风湿病疗法及马钱子秘方、通山木雕产业园、通城麦市镇豆制品、嘉鱼呜嘟等非遗项目积极开展生产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市文体新局局长潘华说:“目前,我市非遗文化保护工作得到了稳步、健康、有序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今后,我市将加大人力、物力、精力的投入,多层次、多形式地抓好非遗普查、保护、宣传工作,进一步破解非遗面临的保护难、传承难、发展难等三大难题”。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