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0年,石头山上刨出果园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咸宁日报
核心阅读:崇阳县路口镇泉口村6组有一座石头山,在许多村民看来,一座树都不长的石头山没什么利用价值,可在孙亚兵的眼里,它却是块“宝地”,在这块地里,他种出的果树为他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如今,在他的带动下,村里超过半数的村民都跟着他学种果树,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16日,我们来到崇阳县路口镇泉口村时已近中午,田间地头弥漫着油菜花香。“就是那座山,白羊山。”顺着镇里干部手指的方向,一座光秃秃的石头山映入眼帘,山上鳞次栉比地分布着大小不一的白色石头,远远望去,就像是一群群绵羊。爬到半山腰,只见石头间的小块空地上,零散地种着一棵棵长势茂密的橘子树。树下,果园的主人孙亚兵正和妻子陈如娟,父亲孙庆选一起栽种小树苗。见到我们到来,孙亚兵停下了手中的活,和我们聊起他们一家人在石头山上的“刨金史”。1995年,高中毕业后,孙亚兵在村里当了一名普通干部。当年,村里为鼓励大家种果树,免费发了一批树苗。但很多村民碍于地少放弃了。开荒——这是当时孙亚兵想到的唯一解决土地少的方法。村后的一座石头山一直荒废多年,孙亚兵说干就干。由于山陡没路,机械无法施展,开荒全靠靠人工。除荆棘、拔杂草、整平地……整整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弄出几亩“地”出来。“心里没底,当时不敢种多,试种了300多棵温州蜜柑。”孙亚兵说,为了能让树苗成活,他和妻子曾经从山下背土上山。山上没有水源,为了能截留更多的雨水,孙亚兵把山上的石坑用到了极致。“这个就是我说的鱼鳞坑,用水泥倒了一下。”孙亚兵带着我们来到一处峭壁边。石头自然形成的石洞被他们重新打理一番摇身变成了一个个的小水坑。像这样的水坑果园里有几十个,解决了树苗的灌溉问题。“我现在已经发展到60多亩了,而且一直在调整果树的结构,温州蜜柑效益不如以前,来这里采摘的游客更青睐脐橙。”孙亚兵指了指刚种下去的小脐橙苗说道。“这也是我这些年在外面学习和在书上看来的。”孙亚兵为了能更好管理果园,先后多次到宜昌、通山、华中农业大学等地学习,不断汲取种植技术,不断地摸索实践。村里人见孙亚兵在石头山上一年能赚10多万元,纷纷向他求经。从2002年开始到现在,已经陆陆续续有60多户在这片石头山上种起了果树。孙亚兵则当起了村民们的果树专家,给他们提供自己培育的树苗,教村民科学打药施肥,亲自指导村民修剪果树。“这样会不会影响你家的收入?”我们有点疑惑。“我倒希望全村的人都来种,大家抱团发展,一起致富,我们村的水果才更有影响力。”孙亚兵笑笑说道。种完树,孙亚兵一家走下山,孙亚兵不时回头,看着棵棵果树星罗棋布地种在山间,若有所思。也许,他憧憬着将来,这座山上遍布果树,荒山变金山。记者手记20年前,孙亚兵一家人的开荒实践改变了白羊山的命运。山上造果林,山外揽游客。这座村里人曾无视的荒山,如今竟成为城里人趋之若鹜的“花果山”。一亩山地创造的效益达到数千元。孙亚兵一家人的实践也让我们看到,面对荒山的开发利用,不能光盯住脚下的土地,要把目光放远些,根据市场调整种植结构,引入赏花游、采摘游,学会自我包装,自我吆喝,走生态路,精品路,将城市里的游客留住,满足他们的需求。向荒山要效益,让它变成农民增收的一处富矿,对山区农业发展来说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这个角度讲,孙亚兵他们从贫瘠的荒山上刨出了好效益,值得大家学习。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