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在西方洋蜜蜂引进之前的19世纪末,中蜂所负担中国本土植物传粉平均工作量为1.92平方公里/箱。中蜂与国土面积之比是大自然决定的,受中国环境的制约。根据大自然的平衡律与比例关系,当时中国中蜂与国土面积的关系是平衡的,匹配的。有了这种合理的匹配,中国的内蒙才能出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象,东北才有“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富饶。西洋蜜蜂引进之后,这样比例关系就失调了。今天全国中蜂所负担本土植物传粉任务为19平方公里/箱。乘“蜂”而入“一只小蜜蜂啊,飞到花丛中,飞啊啧啧,飞呀啪啪……”通山县闯王镇仙崖村,两位7龄孩童开心的玩着拍手游戏。20米开外,孩子的爷爷、56岁的何群高凝视着蜂箱,眉头紧锁。今年的收成不好,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仙崖村,养蜂是何群高的主业,他有40年的养蜂经历,现有40个蜂箱。山区养蜂主养中蜂(中华蜜蜂,简称中蜂),因为山区阴冷的气候,零星开花的低灌木和草本植物,只适合小巧灵敏的中蜂采花酿蜜。“一切都随‘蜂’啊。”何群高深呼了口气。上世纪90年代,靠着养蜂,何群高成为了村里的第一个万元户,靠着养蜂,何群高率先在村里建起了新楼。一时间,何群高成为村里的风云人物。随着意蜂(从意大利引进的蜂种,简称意蜂)的崛起,何群高的甜蜜事业,每况愈下。何群高的记账本显示:1993年,170个蜂箱,赚11000元;2001年,110个蜂箱,赚8000元;2014年,40个蜂箱,赚6000元。何群高说,在山里,一箱中蜂一年通常只能取一次蜜,一箱取10至20斤。近年来,当地中蜂蜜的价格一直徘徊在十几元一斤。在山外,一箱意蜂一个星期甚至三两天就能取一次蜜,年产量在150斤左右,品质较低的油菜蜂蜜也可达14元一斤。同村蜂农焦成章也有40年的养蜂史,10年前他开始转型养意蜂。一番摸爬滚打,焦成章发现意蜂不仅产蜜能力极强,生产蜂王浆的能力也首屈一指,同时也适于生产蜂胶、蜂蛹、蜂毒等,而中蜂蜜产量低,也不产蜂胶和蜂王浆。养意蜂是件追花活,得带着蜂群赶花期。因为意蜂较中蜂,不耐高低温,性喜平原大规模采集蜜源。焦成章介绍,蜂农追花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是东北线,从海南沿海北上,经江浙、安徽、山东直到黑龙江,再向南从湖北、湖南折回南方;二是西北线,从云南到四川到陕西、青海、宁夏、内蒙古、新疆。何群高也曾考虑换蜂种,但家里牵挂,追花的奔波,养殖技术的繁琐,让他却步。外出打工如今成为了仙崖村的时髦词。村支书朱四海介绍,目前村里人口1510人,有一半村民在外打工,且年轻人居多,养蜂成了老年人的专利。记者感言:1979年,我市开始引进意蜂,随之养蜂业不断壮大,蜂群总数量达50000多箱。其中,中蜂群16000群,约占总量的30%。中蜂量低于全省42%的水平,原因在于:我市蜂农年龄普遍老化,大多在50岁以上,新加入养蜂队伍的青年人寥寥无几。此外,大部分蜂农文化水平不高,对新技术接受能力较弱。因“蜂”而变崇阳县石城镇的大山里,53岁的老人王四友砍着黄荆条,身上热气蒸腾。2个月前,他接了笔荆筐订单,要在年前交货。商贩给出的收购价格很不错,但黄金桂的心却一天天的发凉。他不明白,山里的黄荆条都去哪了?没荆条,就没法编筐。在王四友的记忆里,儿时山里满山都是黄荆条,每到春夏遍野成为紫色花海,如今只能零星可见。山里荆条变少的现象,村民也有分析,结果直指蜜蜂身上。“没有蜜蜂给黄荆条授粉,怎么能不衰退。”一位老支书说。过去村里还有30多家农户放养中蜂,中蜂不赚钱,又有农户改养意蜂,养意蜂又太辛苦,渐渐就没人养蜂了。市政协副主席、湖北科技学院副教授杨荣才曾陪同华中农业大学的张新军教授专程到崇阳县调研蜜蜂,也初步认为黄荆条的衰退,与中蜂授粉有关。杨荣才给出了一个例证。目前,以意蜂为主要代表的西方蜜蜂开始取代本土的中蜂,并成为我国的主要蜂种。西方蜜蜂已分布全国(西藏除外),总群数约500万,而中蜂群不足100万群。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杨冠煌教授曾痛心地告诫全社会:“笼统而言,当一个物种的数量降至原来数量的10%以下时,就可以被定义为有濒临灭绝的危险。目前中华蜜蜂的处境,也离灭绝不远了!”如果中蜂灭绝,依靠中蜂授粉得以繁衍的蔷薇科、漆树科、山茶科、五加科、唇形科、葫芦科、柃属、香薷属、菊科和十字花科等种类的繁衍都将受到影响。这些植物的退化与灭绝又会引起连锁的生态变化。国家正在着手保护中蜂。2010年12月,农业部印发了养蜂业十二五规划,将加强对本地中蜂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写入发展区域布局。目前,山东、陕西、重庆等地已陆续建起中蜂保护区。2011年11月,我省神农架国家级中蜂保护区揭牌。人力的缺乏导致中蜂的养殖大多处于粗放、低端的水平,也是我市中蜂没落的原因之一。“很多人都是在家放个蜂筒,把蜂王诱来,有蜜就取,取之无度,没蜜也不做管理,任蜜蜂自生自灭。”杨荣才感慨说,他在咸安区、崇阳县、通山县、通城县等地调查,发现山里多数蜂农都是这一状态,且后继无人,随着这一批老年人去世了,恐怕中蜂也就丢了。记者感言:我市的中蜂群主要分布在通山县、崇阳县、通城县。三县所处幕阜山区森林覆盖率高,植被物种丰富,有150余种蜜源植物,是发展优质蜂蜜的优势区域。但优质没变成优势。因为,养蜂人收入不稳定,惠及蜂农政策偏少;大部分蜂农生产规模小,难抗生产风险,都加剧了中蜂养殖的没落。随“蜂”而起在意蜂大行其道,中蜂没落之时,崇阳县金塘镇的中蜂却在中兴。赵应求是崇阳县金塘镇514户蜂农中的一户,已年过花甲,从事养蜂业30多年,目前养有200多箱中蜂。他说,金塘镇的中蜂数量达8000余群,占据了咸宁中蜂的半壁江山。中蜂在金塘镇兴盛,缘自金塘有一宝——野桂花,这里野桂花面积达30万亩。中蜂酿出的野桂花蜜来头不小。崇阳县农办副主任宋金光介绍,1985年3月,金塘野桂花蜜专送北京蜂产品研究所鉴定,每磅含蛋白质14毫克,钙13克,核黄素17毫克,维生素C16克,营养价值是一般蜂蜜的两倍,被誉为“蜜中之王”。2014年金塘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野桂花蜜生产国际基地。守着8000多群中蜂,有着“蜜中之王”的口碑和30万亩蜜源,座落崇阳县的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湖北三普蜂业有限公司却感到日子不好过。三普蜂业老板徐福成说:企业目前仅库存14吨野桂花蜜,不久企业将陷入没蜜可加工的窘境。三普蜂业是一家专业从事蜂产品养殖、研究、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股份制企业。2002年企业看中了野桂花资源,在崇阳建厂,并一直以野桂花蜜为拳头产品,打响了三普品牌。徐福成介绍,无蜜加工有两重原因:一是靠天吃饭。野桂花蜜的采集期为立冬后十多天,这十余天完全靠天吃饭,因为如果碰到下雨天气,中蜂就不出巢采蜜。2012到2014年,这三年都遭遇下雨,蜜量锐减,导致企业无蜜可收。二是蜂蜜掺假。野桂花蜜名声在外,引来了众多私人、作坊来金塘镇购蜜。面对过量需求,部分蜂农开始在野桂花蜜中掺兑糖浆,企业不敢收购。“出路还得靠中蜂崛起。”徐福成这些年一直在思考解决之道。他深入金塘镇山区实地查勘野桂花时发现,野桂花蜜产量可达5000多吨,而不是最高峰时的1000余吨。他算了笔账:1000吨产量,要靠8000群中蜂;5000吨产量,就得靠40000群中蜂。“这是一场双赢,我们要用建设生态文明的力量,托起美丽咸宁。”市政协副主席、湖北科技学院副教授杨荣才认为,中蜂的崛起既能实现经济效益,更能实现生态效益。杨荣才说,咸宁市在幕阜山范围之内,幕阜山森林覆盖率为94%,植物区系成份丰富,已查明树木806种,隶属96科,珍稀植物有32种。中蜂群除了和意蜂群一样承担农作物的授粉工作外,还肩负着我市森林植被的授粉任务。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成立中蜂保护区,二是培养养蜂人才,三是争取国家、省级项目支持。全市上下必须积极行动,咸宁中锋养殖才能真正实现锋回路转。记者感言:中蜂占蜂群比例不占优势,蜜蜂养殖业所创造的利润率在我省更排不上名次。但我市有着值得深挖的独特蜜源优势——95万亩野桂花。如果采取得力的措施加以佑护,咸宁中锋及其产业一定能随风而舞,实现可持续发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