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别样青春
《左耳》
残酷青春主攻“小镇青年”青春指数:主演平均年龄:23岁
电影《左耳》作为苏有朋导演的处女作,同样有着饶雪漫最经典的小说作为基础,成为近日青春片的最大黑马,上映至今票房远远超过其他两部青春片。
著名影评人曾念群认为,《左耳》故事俗,苏有朋导戏的功力还不够,但是《左耳》的原著小说文学功底比《何以笙箫默》扎实,最重要的是《左耳》在目标群体定位上很准,一开始就定位为二三线城市的“小镇青年”,并着重针对这些目标群体进行宣传,“以前只有小成本电影会采取这种宣传方式,像《左耳》这样的电影一开始就定位这类群体,算是大胆的尝试”。
《何以笙箫默》
什么都没发生的纯爱青春指数:主演平均年龄:32岁
在评论人李星文看来,该片是重口味包装的纯爱片。影评人“迷影心生”认为,《何以》人物行为无逻辑,剪辑无过渡,“角色想法说变就变,一个个都像是神经病。剧情俗套,先情侣互作,后掺杂上辈恩怨。另外,陈冲简简单单两场戏,对比后辈,她那表演上的优势都是碾压式的”。
《何以笙箫默》上映5天票房已过2亿,UME华星影城副总经理刘晖表示,话题性是其赢得高票房的一大原因。而根据艺恩电影营销智库数据显示,《何以笙箫默》作为一部IP改编作品,其潜在观众具有较强的粉丝属性,在前期充足的营销活动中,《何以笙箫默》针对潜在观众的告知工作相对做得相当充足。
《万物生长》
在商业和文艺间徘徊青春指数:主演平均年龄:30岁
李玉导演的电影《万物生长》以冯唐的小说为基础,上映18天斩获超过1.46亿元的票房成绩。在曾念群看来,电影《万物生长》票房虽不敌另外两部青春片,但却是李玉文艺片中票房成绩最好的一部。但他表示,《万物生长》是李玉作品中较差的一部,在商业和文艺间徘徊,李玉加入了一些商业的东西,但有的地方处理得不够果断,既没能达到商业片的吸粉效果,她以往坚持的东西也没能做到极致。
UME华星影城副总经理刘晖认为,这三部片子中导演李玉在导演方面还是更成熟一些,《万物生长》有范冰冰、韩庚主演,虽然阵容也不错,但后期缺乏一些话题,而且青春片最吸引的粉丝还是偏90后一些,《万物生长》可能对这类年轻粉丝“黏度”弱一些。
B
青春法则
有眼光
不是超级IP咱不上
从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到去年大卖5亿的《匆匆那年》,再到《左耳》《何以笙箫默》,皆是根据畅销的青春小说改编而成。时下正值电影圈IP盛行,所谓IP,可以是一个故事,也可以是某一个形象,运营成功的IP可以在漫画、小说、电影、玩具、手游等不同的媒介形式中转换。而把一个已经成名的IP形态改编成电影,简直就是事半功倍。
懂市场
不爱粉丝的导演不是好经理
有了好IP还不够,不懂市场也做不好。而区别于传统电影人从表达自我出发的拍摄初衷,电影圈的产品经理得在拍片前就摸清自己的目标观众,而其中绝大部分观众都是原IP的粉丝。
人脉广交一个天后级别的歌手朋友
营销当中很重要的一环是影片推广,真正能为电影推广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还是诸如王菲、那英、朴树等一线歌手演唱的歌曲。所以,这就体现出产品经理人脉的重要性了,如果没有天后给你驻唱,那些内容一般的电影怎么办?
能抗压
一边赚大钱一边被嫌弃
任何职业都不只有风光的一面,虽然赚的钱多,但产品经理们挨的骂也不少。
尽管被嫌弃,但想做好产品经理就得有颗强大的内心,首先对自己的身份理直气壮,其次对自己的片子信心十足,口碑什么的,随它去吧。
C
为何偏爱青春片
话说回来,电影类型千千万,产品经理为何独爱青春片?当然了,首先是情怀。会想起以前的青春和感情。不过也有其他原因,青春片的投入产出比实在很高,是让它颇受产品经理青睐的首要原因。
其次,青春片的技术门槛比较低,这也是跨界导演处女作最喜欢选择的类型,既不需要太复杂的剧情,又不需要很高端的科技,只要处理好基本的人物关系。
好青春片应是一部社会电影
曾几何时,中国也有过不“堕胎”的青春片。影评人韩浩月介绍:“像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都很好地表现出了青春味道。现在的比较穿越,各种元素混杂在一起。”他认为,现在中国电影正处在对青春片需求的初期,如果该类型不把握住一个好的趋势,很有可能会让这个题材透支殆尽。
对于不少青春片导演把自己比作产品经理,韩浩月认为,电影也是一门生意,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但过分商业化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可能造成破坏。
他表示,产品经理们也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首先作品应该符合电影创作的基本规律,除了节奏气质要对年轻人的心理把握精确,还应该对他们的时代背景有所分析,好的青春片应该是一部社会电影,让观众明白角色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生存状态。其次如果拍摄的是小说改编的电影,应该用电影的文本去表现而不是把小说简单从头到尾演一遍。电影应当是再创作的过程,应该高于小说。”
链接
青春≠爱情,还可以“青春+”
国外也有青春片潮,但不同于国内把青春片等同于爱情片的模式,国外更流行的概念是“青春+”,例如好莱坞把青春片加入喜剧、科幻等元素,变得更暗黑、惊悚、重口、多元,以期用类型化留住年轻观众。我们或许可以期待国产青春片出现一些不一样的表现手法。
青春+奇幻《暮光之城》系列、《哈利·波特》系列
两个系列本质上都是青春片,走的也是原著改编电影、俊男靓女的路子。一个加入了吸血鬼,一个加入了魔法,可以让青春更加磅礴大气。
青春+冒险《饥饿游戏》系列
冒险元素让该片加入了更具看点的动作部分,同时对社会制度的探讨让该片更具深度。
青春+童话《白雪公主与猎人》《灰姑娘》
这种结合有暗黑系和经典系两种路径,但不论是哪种,都扩大了影片的群众基础,把童话粉丝也纳入到影片受众当中。
青春+疾病《星运里的错》
这部讲述两个癌症青少年相爱的小成本青春片成为去年北美影市的一匹黑马,除了有对爱情和青春的表现,对生命、尊严的深入思考也是电影赢得口碑的关键因素。
青春+运动《冰雪公主》
讲述一个花滑女孩的成长,青春之余更加励志。
青春+科幻《分歧者》《安德的游戏》系列
两部影片都以未来作为背景,融入的科幻元素与主人公的成长相结合。
青春+残酷《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日本有名的“残酷青春”大师岩井俊二代表作,用细腻的观察展现了青春的另一面,青春也不是只有纯爱、阳光和美好。
青春+歌舞《歌舞青春》
好莱坞著名的系列歌舞片,对主角的要求除了会谈情说爱,还要能歌善舞,造就了几位著名的青春偶像如扎克·埃夫隆和凡妮莎·哈金斯。
青春+动画《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穿越时空的少女》
这两部都是日本著名动画电影,虽然主角都是青少年,但作为动画并不低幼,反而对爱情、友情都提出了深刻的问题。(本报综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