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南宋以后马车受冷遇官员争坐豪华超标人力轿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咸宁日报
日前,首批中央和国家机关公车改革取消车辆拍卖,引起大家关注。公车,《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上解释为“属于公家的车”。这个解释虽然不够全面和准确,但确实从起源上和用途上定义了“公车”一词。作为政府公用的车,至少在我国汉代就出现了。此后,公车使用制度日渐发展完备,不同级别的官员,在公车使用上也有严格的区别。围绕公车,发生过许许多多值得说道的故事。公车规制与官员级别挂钩轻车简从不一定受表扬,反而可能丢官古代把车叫舆,历代有《舆服志》,顾名思义,就是记录车驾制度和服饰制度的书。《舆服志》中,对公车的规制有详细的记载。总体来看,就是公车的规格和乘坐人的级别挂钩,一旦违反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例如,汉景帝时,朝廷制定了详细的车辆(指马车)使用规定,其中要求不同等级的官员使用不同规格的车辆,还要求商贾一律不得乘马车。如何通过乘坐的车来判断官员的级别?一是看驾车的马匹数量,二是看车幡的颜色。车幡,指车辆两侧用来遮挡尘土的帘子,官员按照级别,俸禄在600石以上的,可以将左幡漆成红色。俸禄在2000石以上,可以把两幡都漆成红色。因此,“朱幡”和“朱轮”,也就成了高官的代名词。按照规定,低级的官员不能乘坐高级的车子。同时,高级的官员也不能乘坐低级的车子,更不能在正式场合不按规定乘车。史料记载,有一次,汉宣帝祭祀汉惠帝,不巧这天下起了大雨,道路泥泞,韦玄成等几位前来陪祀的列侯,就弃车骑马赶来了。事情传出去后,韦玄成等人被弹劾,削去了侯爵。韦玄成对这件事情一直耿耿于怀,去世前还叮嘱子孙千万不要在坐车这种事情上犯错误。汉哀帝时,豫州刺史鲍宣也因为没坐对车而被免职。按照汉代的规定,刺史应该乘坐四匹马驾驶的车,并且要配备车盖装饰。但鲍宣在巡视时,轻车简从,只用一匹马拉车,并且车上也没有规定的装饰。事发后,鲍宣因为违制被罢官。宋朝以后流行坐轿子规定武官不准坐轿子,禁令形同虚设东晋时期,国都位于江南,而南方的马又比较少,轿子开始流行,成为“公车”的重要形式。当时,上自天子、王公,下至官员、百姓,都可以乘马,但轿子却是给宰相、大臣等地位尊贵的人的特别恩赐。到了北宋时期,百官办公往往乘马,轿子是给重臣老病者的特供。宋室南渡后,百官普遍乘轿。此后历朝历代,轿子一直是“公车”的主要形式。不同等级的轿子,区别主要体现在轿夫的数量和轿子的颜色。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种特供,文官比武官更有资格享受轿子。例如,明朝初年出台规定:三品以上的文官准许乘坐轿子,三品以下的官员只准骑马;勋戚、武官不管老少都不得乘轿;违制乘轿、擅用八抬大轿的,要受到严厉惩处。惩处有多严厉?一次,一位四品官员离开京城办案,偷偷坐了轿子。谁知恰被朱元璋派出的耳目逮到。朱元璋毫不含糊地把那位超标用“车”的官员处死。自此,满朝文武官员再也没有人敢超标用“车”了。不过,虽然明令禁止,但到了明中叶以后,律令松弛,百官不分大小纷纷坐上了轿子。甚至连举人、监生、秀才都坐起了轿子。清朝伊始,鉴于公车使用的混乱情况,政府另行制定了严格的制度。例如,满族京官不分文武一律乘马,不许坐轿。但在特殊情况下,即同时符合“一品”“文官”和“年老疾病不能乘马”三个条件,经过特许才能坐轿。再如,汉族文官可以乘轿子,三品以上京官可以坐四抬大轿,出京则可以坐八抬大轿;四品以下可坐二抬轿子,出京可以坐四抬轿子。虽然上有规定,但贪图轿子舒服、有面子,很多官员违反规定。乾隆的亲信福康安,身为武将,打仗督阵都要坐着轿子,还用了36名轿夫,轮岗抬轿。清朝官场浮夸,官员坐轿时私抬级别七品芝麻官也敢用“肃静”“回避”牌现在的戏曲和古装电视剧中,古代官员坐着轿子出场时,前面会有侍从打伞打扇,还会有人鸣锣开路,并打出“肃静”“回避”的牌子。其实,这种规格不是随便什么官员都能享受。清代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可以乘坐绿呢大轿,侍从有杏黄伞一把、青扇两把,旗枪六根,金黄棍两根。四品以下官员,只能坐蓝呢大轿,道府级别可用杏黄伞一把,青扇一把,以及“肃静”“回避”牌各两面。到了州县一级的官,出行时候只许用蓝伞、青扇各一,不能打“肃静”“回避”牌。不过,在清朝晚期,这些规定形同虚设,地方知县出行,仪仗大多违制,好不威风。清代官员如能做到轻车简从,会获得好口碑。晚清重臣曾国藩在这方面就是很好的范例。曾国藩在升为正三品后,按规定轿子应由蓝色换为绿色,护轿人也要增加。但他没有增加护轿人,也没有把蓝轿换成绿轿。不久后,曾国藩又升为二品,按官制,他的四抬大轿应该换成八抬大轿,但曾国藩还是没有增加抬轿人。曾国藩在任上的功绩人所共睹,但他也因蓝呢轿而遭到别人的恶意攻击和嘲笑。不管怎么说,曾国藩的做法确实给当时的官场某种警示,当时京城三品以上大员出行,都要交代一句:“长点眼睛,内阁学士曾大人坐的可是蓝呢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