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绿色铺底绘就新画卷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咸宁日报
盛夏七月,赤壁市新店镇田野葱茏,繁花似锦。益阳桥村村民熊寿山和往常一样,早早的来到西瓜大棚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过去,熊寿山从家里到大棚的道路质量很差,坑坑洼洼,年久失修,进出运送物资很不方便。如今,一条崭新的刷黑公路穿村而过,丰收的农产品上了这条新路后,可直达城区,半小时以内就可以进超市。近三年来,新店镇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突出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两个关键,在产业提质增效,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整治等方面下功夫、求突破,走出一条自己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一条鱼“游进”大城市“现在的人养殖观赏鱼成为一种时尚、一种身份的象征,我们养殖观赏鱼的市场行情不断向好,大家也越干越有劲,每天一大早大伙儿都忙得不停歇,清杂草、投饲料、增氧……认真做好每一个细节。”7月底,记者来到新店镇朱巷村观赏鱼养殖基地,负责人胡静、张辉夫妻俩正忙着和技术员一起查看观赏鱼的生长情况。胡静是新店人,在外务工时和饲养锦鲤的北京人张辉结为夫妻。婚后,夫妻俩一直在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饲养锦鲤。2013年,胡静带着老公搬回老家,选择马蹄湖旁的朱巷村,承包320多亩池塘,成立海棠观赏鱼专业合作社,把外地饲养基地里的锦鲤、金鱼种鱼和鱼苗运回,精心饲养。几年下来,养殖锦鲤和金鱼达到300万尾30多个品种。价值3000多万元的锦鲤和金鱼,均被买家包塘。让胡静夫妇没想到的是,在赤壁,价格不菲的锦鲤照样好卖。“我们在赤壁感受到的消费热度,有点像我曾经在北京的感受。每天都有客户请我到家里,指导怎么放置水族箱呀、怎么喂食呀、清洁什么的。”随着客户量增加,2019年,张辉又投入5500万元对基地进行工厂化改造,对多种观赏鱼开展养殖繁育研发。一期已建成400平方米的繁育车间,发展养殖基地300亩。二期温控繁育车间、淡水观赏鱼科普园地目前也已完工,年产鱼苗有望达到千万条。“赤壁有高铁、通高速,往哪儿运都方便,一样卖给大城市。”对于未来市场,这对夫妻信心满满。自从观赏鱼养殖基地项目落户朱巷村后,不仅增加了村级集体收入,还带动了该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给村里的贫困户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今年71岁的魏昌洪是该村脱贫户,本人患有白内障,老伴有青光眼病症,每年光医药费就需约8000元,家中收入主要靠2亩薄田和儿子务工维持,生活过得十分拮据。去年,他来到观赏鱼养殖基地务工,每月收入都在3000元左右。“比原来在家里务农强多了!”魏昌洪高兴地说到。像魏昌洪这样的脱贫户还有几个,村民熊军以前是村里的养鱼大户,2017年因受水灾致贫,在驻村工作队的介绍下,他到观赏鱼养殖基地务工,每月可增收3000-4000元。据悉,朱巷村已有20多名村民靠“锦鲤”摆脱了贫困户身份。一只菇“撑起”满园春7月26日,在新店镇望夫山村华丰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里一派繁忙景象。大棚中,一排排菌棒整齐排列,密密麻麻的不同食用菌令人眼花缭乱,合作社理事长李平华与几位村民正交流着菌种的摆放技巧。令人难以想到的是,这片大棚几年前还是一片荒地,现如今却已发展成为赤壁市响当当的大型食用菌生产基地。今年37岁的李平华,是一名“老党员”,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浙江打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著名的香菇之乡庆元接触到了食用菌种植。瞄准这一商机,返乡创业的他从浙江把食用菌种植技术带回了村里。说干就干,2009年,李平华回村流转10多亩田地,投入100多万元资金,开始了食用菌种植,通过几年不断实践摸索,掌握了研制多个食用菌菌种的技术。李平华告诉记者,他刚开始只种植5亩多地,十几个木制棚。在镇里的大力支持下,逐年扩大种植规模,现在扩大到50多亩,20多个钢架大棚,种植有香菇、灵芝、黑木耳、猴头菇等十几个品种,基地种植的大量成品和半成品除了覆盖省内、市内,还有部分返销到了浙江,年产值达到了300-400万元。一枝独秀不是春,眼见周边村民也想规模种植食用菌发家致富,李平华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毫不保留地传授技术的同时,牵头组织大伙儿一块干,2014年吸纳周边村民20多户加入。在今年的一次主题党日活动中,李平华还将食用菌培训班直接开进了基地里,他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了菌种、菌棒培育制作技术,香菇、平菇、猴头菇、黑木耳、灵芝培育技术以及专业合作社运行模式,受到大家热烈欢迎。如今又有20余名贫困人口加入其中。现在,李平华又有了一个宏大的目标,计划下一步增加到100亩,再增加钢架大棚20多个,兴建一座无菌操作室,把基地建得更完善,吸引更多的农户加入合作社,带动新店镇的食用菌种植业朝着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蓬勃发展,使食用菌种植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一条路“带动”百业兴7月20日清晨,在赤壁市新店镇益阳桥村,一辆满载肥料的三轮车经过平坦笔直的刷黑公路,快速驶向几个西瓜大棚,一派繁忙地劳作景象。提起这条全新的公路,百姓们乐开了花,当地给它取名“万岭扶贫公路”。该公路贯穿于益阳桥、官仕坳、朱巷、花亭桥等村,全长近20公里,覆盖1.6万余名村民出行。这条路原来属于砂土路,路面不同程度出现坑槽、沉陷等现象,道路基础状况差,村民出行不便,制约村组经济发展。“万岭路没修好以前,村民们种养的西瓜或者鱼虾即使找到了买主,车辆无法进村来,还是枉然。现在路修好了,路通百业兴,农副产品再也不愁销不出去了。”益阳桥村干部游凯华高兴地说。2019年,新店镇党委政府将翻修这条路作为头等民生大事来做,上了镇党委会工作日程。“再大的困难也要修。”新店镇主要负责人当即表态。两年多来,新店镇党委政府及驻村工作队奔走于相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400多万元。2019年4月份,路面刷黑正式启动。新店镇相关党员干部日夜坚守在施工一线,为施工创造良好环境。改造后的路面整体加宽至5米左右,路基铺设18厘米水稳层及5厘米沥青砼面层,于当年正式完工通车。“路修好后,我们三轮车都走得稳当多了,抬脚就可出车,进城办事、买货特别方便,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家住新路边的村民周祥林满脸喜悦。道路畅了,产业发展有了坚实基础,群众幸福生活指数越来越高。“我跟老乡们一起合伙搞了10多个西瓜、蔬菜大棚,现在道路一直通到了家门口,方便商贩直接过来收购,修通这条路,真是为村民做了一件大好事!”村民熊寿山由衷感慨道。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