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友口中的“铲车小哥”碧绿的叶脉间,悬挂着一个个色泽鲜艳、个头饱满的火龙果,令人垂涎欲滴。一个精神抖擞的帅气小伙,正忙着用手机为这些果子们拍视频……这是8月3日,记者走进崇阳县谢家坳村时,见到李林波时的情景。“以前从没想过种火龙果,但想过种草莓!”李林波笑着说。他出生于1988年,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家里有兄弟姐妹5个。“小时候经常路过水果摊,每次看见草莓就馋,因为真的太好吃了!”李林波说,但对他来说,那时草莓实在太贵了。所以,他从小就有个愿望:“等我将来有钱了,一定要买很多草莓吃!”后来,他父亲在做工程这一行摸爬滚打久了,也渐渐闯出了新路子:买回铲车、挖机等设备,自己当“包工头”,做点承包项目的活。但这是很辛苦的,李林波记得,那时父亲几乎每天都是早上四、五点钟就起床,准备材料,天一亮马上开干,直到了天黑看不见才休息。他和弟弟长大后,开始到工地上帮忙,时间久了,搅拌水泥、开挖机、开铲车等手艺,他样样都学会了。工地上的叔叔伯伯们,见他年纪虽小,却经常开着一辆大大的铲车,样子滑稽又可爱,所以经常调侃他,还给他取了个外号“铲车小哥”。尽管是在工地干活,但却比在家种地的收入要高很多。那时,他每做一天活,就能拿到两三百块钱,几年下来,他有了一些存款。“作为农民工,父亲那一代人已逐渐变老,但他们退回农村的话,还能继续务农。而我们这一代人,基本没种过地,对土地也没有那么深的感情,将来回农村的话,应该也做不了合格的农民吧?可留在城里又没出路呀……”后来,李林波还转辗到浙江等地打工,但闲暇之余,他内心总被类似的问题所困惑。2
村民眼中的“草莓王子”2014年,李林波在素有草莓之乡之称的新安江打工。有一天,路过一家草莓基地时看到,很多家长带着孩子蹲在沟里挑草莓,小朋友将草莓塞进嘴里一饱口福,离开时,几乎每家人都带着一篮子亲手采摘的草莓回家……“这不就是我儿时的梦想吗?”李林波羡慕不已的同时,也想起了自己老家的现状。此时的谢家坳村,因地处崇阳城郊,村民们进城只需几分钟车程,所以村里很多人都进城做起了生意,剩下大片大片的田地,因没人耕作而抛荒。“这么多土地,为啥不种草莓试试?”他突然萌生了回乡种草莓的想法。“农民离不开土地,就算投资失败了,大不了从头再来。”随后,他带着自己多年来积攒的5万块钱,回家流转了20亩地,开始种草莓。但由于缺乏田间管理经验,加上草莓对种植技术的严苛要求,草莓结果不多,又因经营模式单一,年底结算时,亏损很严重。但他没有放弃,第二年,他又动员全家老少共同借资了50万元,重新开始种草莓。这一次,他汲取教训,开始走访有关方面的农机专家请教草莓种植技术,并通过网络查看草莓种植的相关资料,从垄地、搭架子、浇水、施肥起开始研究,直至学会了利用有机肥和油枯改良土壤,给板结的土壤增加有机养料……
一年下来,草莓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草莓卖出后,他不仅填补了之前的亏损,还略有盈利。此后,他逐步扩大种植规模,草莓发展至50亩,拥有35个大棚。因种植的草莓口感好,个头大,深受市场青睐,前来基地采摘的游客也越来越多。种草莓是有季节性的,每年有几个月的空闲时间。为弥补空档期,李林波又想着种植一些其他的水果。2016年,在他的说服下,他的发小兼工友——同村青年刘全超,也选择离开工地,回乡同李林波合伙种起了火龙果。还有两个发小得知后,也从工地上赶回来,加入他们种植的队伍。2017年,他们注册成立了龙林种植合作社,以种植草莓为主导产业,同时种植葡萄、红心火龙果、桑葚等水果,形成了农旅观光的现代农业。“我一个人富了不算富!”面对谢家坳村的贫困难题,李林波开始动员村里其他人一起发展种植产业,他自己无偿提供经验与技术。对于一些不具备种植条件的贫困户,他就聘请他们到自己的基地务工,解决他们的就业难问题。渐渐地,周边村民都很信任这个小伙子,都亲切地喊他为“水果王子”。3
网友心中的“带货大王”“最初卖水果时,我只是通过微信群或者朋友圈打广告,然后就是做一些线下的采摘活动,但销路并不是很理想。”李林波说。去年疫情防控期间,正是草莓上市的时候,由于线下采摘活动不能成功举办,他又想到了创新线上销售的模式。起初,他通过抖音直播的方式,推广基地上的草莓新品种,吸引大伙儿入园采摘或在线下单。后来,他又开始尝试着自己拍摄短视频。在他的手机里,记者看到了一条关于游客来基地采摘草莓的短视频:镜头里,两个说着地道崇阳话的小伙子,正放开肚皮在大棚里吃草莓,结算时,他们手中采摘用的篮子里却一颗草莓也没有。这两个贪吃的小伙儿,原以为自己能一走了之,没想到基地的主人却以称体重的方式,巧妙地让他们乖乖买了单……“这条短视频发出后,仅10多个小时,播放量就达到了40多万!”李林波告诉记者,因他们拍摄的短视频搞笑、诙谐,又极具地方特色,所以通过微信平台和抖音账号发出后,一下子就火遍了崇阳当地。从拍第一条短视频起,不到半年,他的粉丝总量就蹭蹭上涨到近10万人。李林波火了后,很多人慕名而来,草莓、火龙果等还没成熟时,就有人来抢购。今年1至2月份,草莓成熟时,仅20天时间,他就卖出了近30万元的草莓。通过网络平台,他不仅打通了自己基地的销售渠道,而且基地的知名度、美誉度也得到不断提高。看到李林波不仅勤快、上进,还头脑灵活,该村葡萄种植户娄光荣特意找上门,希望李林波能入股他的葡萄园,帮忙打开葡萄的销路,李林波欣然答应。后来,他受此事启发,又将附近的几家果园都入了股,自己担负起了果子销售的主要任务。如今,李林波不仅成了崇阳当地有名的“带货大王”,还经常作为网络主播,受邀“打卡”崇阳的特色景点,通过网络宣传带动,吸引游客到崇阳景点游玩,带动崇阳旅游业的发展。而他的基地,从建设至今共带动贫困户30户,提供就业岗位54人,每年至少帮他们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累计为贫困户创收180万元左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