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通城供销改革助力乡村振兴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咸宁日报
从逐渐退出人们视野的单位,变成乡村振兴的有力推手,通城县供销合作社创建9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6家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20年8月全市供销糸统经济运行和改革现场会在通城召开,同年全省综合业绩考核第一名,全省综合改革试点验收第三名。2021年7月列入全国“生产、经营、信用”“三位一体”改革试点县。通城县供销社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强化基层基础,密切与农民利益联结,创新联合社治理机制,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为农服务能力。2020年末,全系统拥有优质固定资产市值3.2亿元,全年完成商品总购进15.4亿元,总销售16.1亿元,实现利润1138万元。提高销售途径多点带动百姓致富“想都想不到,田间地边的杂草还能在村头卖钱!”大坪乡花墩村80岁的胡华全喜笑颜开。他晒干的8斤鱼腥草、13斤车前草卖了326元钱。“药材有人要是药,没人要是柴。只见人买药,不见人买柴。”这句流传在药姑山下的俗语,是老百姓对药材认知上的真实写照。大坪乡位于药姑山山下,境内可采集中药材资源丰富,老百姓种植药材积极性高,如何变草为药、变草为宝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种得好不如卖得好。通城县供销社以村级综合服务社为窗口,以农超对接为目标,在全县范围内设立药材收购点,通过各种媒体发布药材收购信息;配合县委提出的“五药振兴”战略,开展中药材种植培训和推广,为种植户提供种苗。“有销售途径,有种植技术,这样的药材种植我们愿意参与!”花墩村益康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良说。发展中药材产业,种苗是关键。近年来,通城县供销社已建设3处种苗基地,面积400余亩,成为通城县中药材种苗供应的主要来源。今年上半年已为县内外种植户提供各类优质药材种苗2200余万株,基地现存种苗1400余万株。不等不靠,主动出击。通城县供销社开展中药材饮片加工业务,提升药材附加值,扩大销售渠道。还入股湖北福顺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其他股东共同投资600余万元,建成中药材提炼车间、原料库、成品库、办公区。提炼车间每日可提炼原药2吨,年生产能力达到1000余吨。“我家的土鸡蛋一经上架,几个小时就供不应求!”关刀镇养殖网红“飞鸡哥”郑普雄说,借助供销社平台,自己合作社的农副产品根本不愁卖。近年来,通城县供销社创新现代流通服务,加强无忧乡购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与国家总社供销E家电子商务平台对接,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帮助农民开展网上代购代销,并在110多个村级综合服务社开通了农村电子商务业务。疫情防控期间,通城县供销社累计销售粮油、蔬菜、禽蛋、水产、水果、日用品等物资7007吨,销售额9619.4万元;通过线上下单、线下“无接触配送”,积极拓展社区团购,先后对接了12个小区,累计服务居民超8000户。至2021年前,全系统电子商务销售额增长3.8亿元。创新联合机制服务助力乡村振兴远山迭翠,白云飘荡。走进大坪乡坪山村,800亩一望无垠的稻浪在药姑山下起伏,近处白墙乌瓦,屋舍俨然,一幅乡村宜居的画面映入眼帘。“良田没荒芜,入股还有租金、分红拿!”大坪乡坪山村五组脱贫户黎明珠竖起拇指说,他农忙时在黎逢友的合作社中务工,一天下来也有150块钱以上收益。黎逢友2018年注册通城县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吸纳北港、石南、大坪3个乡镇社员65人,托管土地面积达5900亩,开展水稻种植。物质经济快速发展,通城县乡镇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田由谁种问题日益突出,村民呼吁强烈。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通城县供销社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以土地托管为重点,在全县推广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模式,新建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水稻种植,实现了水稻生产的耕、种、管、收、加、销系列化服务。在惠农工程实施方面,县供销社以社有企业、基层社、村级综合服务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积极推动全系统资源整合,构建供销合作社覆盖县、乡、村的流通体系,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三年来,领办的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吸纳了三个乡镇社员515人,托管土地面积9900亩,农民从业人员682人,农田作业能力达16.5万亩。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因此获得国家农机合作示范社、供销全国示范合作社。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通城县供销社发挥在中药材种植技术和销售网络方面的优势组织横向联合,领办、创办、协办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除草、施肥,一天有100元的收入。”四庄乡小井村郑卫国说。小井村以油茶种植为切入点,采用“合作社+村委会+基地+农户”的方式,发展油茶、中药材种植2100亩。通过劳动合作、资本合作、土地合作等多种途径,吸纳农民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社,强化基层社与农民在组织上和经济上的联结。至2021年,通城县供销合作社创建9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6家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街道干净整洁,社区文明卫生,感谢再生物资回收中心,让小区更美。”大坪乡南坪社区胡艳平女士说。通城县供销社总投资600万元安装两条废旧金属分拣生产线,日分拣能力50吨;再生物资回收中心在11个乡镇回收设置网点20个,设置实现了全覆盖。垃圾被分类回收,城镇美了,乡村旅游活了,百姓腰包更鼓了,居民幸福感不断提升。“重点抓好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供销合作社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的作用,扩大中药材加工项目,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供销社主任杨中信说。强化基础措施改革激发企业活力“供销社是什么单位,没听过!”接到任命通知时妻子的反应让杨中信转辗反侧,彻夜未眠。通城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机关属参公事业单位。1950年春设合作科;1952年10月由合作科改称合作总社;1961年12月改称供销合作社。供销系统经济实体有中药材公司、农资公司等9家公司。在物质匮乏的计划经济年代,通城供销社是最牛气的“百货商店”,城镇的黄金地段随处可见他的身影。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供销系统思想僵化,负担过重,缺乏经营人才,供销社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改革有阵痛,不改革就是长痛”。杨中信走马上任之后,对3家职能丧失,业务萎缩,人才匮乏的二级企业合并重组为2家公司,实行企业年度目标考核制度和经理责任制。对因工作不力,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或发生安全、维稳事故的企业经理,予以撤职和下岗。解放思想,开拓经营。供销社鼓励各公司发挥各自经营优势,利用企业证照资质、技术和销售网络,采取多种合作形式,创办各类涉农企业和经济组织,加工销售企业,促进企业增效、职工增收。“公司有责任,市场有奔头,全社上下开拓创新的热情空前高涨。”通城县供销社副主任洪国庆说。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2017年元月,通城供销社成立“通城县通发资产投资经营管理公司”,将县社管理的供销大楼、九大门市场资产注入该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并将此为平台,对接省供销社投融资平台,盘活现有优质资产,最大限度发挥社有资产规模效益。2018年县委政府将供销大楼、九大门市场纳入棚户区改造项目,公司资产已落实货币化补偿资金6200万元,为下步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如今,通城县供销社恢复乡镇基层社12个;建设村级综合服务社136个,提档升级70个;建设三农服务中心2家,庄稼医院18家,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注册登记电子商务、再生资源、中药材种植等行业协会3个。2020年末,全系统拥有优质固定资产市值3.2亿元,全年完成商品总购进15.4亿元,总销售16.1亿元,实现利润1138万元。2020年,通城县供销社正式列入全省“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单位,在全市供销系统经济运行和综合改革现场会上,通城县供销社荣获年度全省综合业绩考核排名第一名。“坚持为农、务农的根本方向,让基础组织更完整、经营网络更健全、服务功能更完备,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为美丽乡村振兴发挥更大作用。”通城县县委书记刘中英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