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让雷锋精神在抗疫一线闪光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咸宁日报
50多年前,雷锋曾种下了一颗种子叫“奉献”,如今已长成了千千万万棵参天大树。庚子之春,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让年轻人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传承雷锋精神,用有限的生命为人民作出无限的奉献?除夕刚过,崇阳职校叶思、赵伟奇、叶世德等几位年轻教师组成抗疫突击队,来到桃溪社区东台路卡点抗疫一线,坚守了55个日日夜夜。三个小故事,让大家一起在“凡人微光”中感受平凡的温暖。

故事之一:

肩上之责

疫情就是命令,坚守就是责任.在这特殊的时期,在这特别的地方,突击队员们感到了肩上担子的分量。

崇阳县天城镇桃溪社区下台片区位于城乡交界处.这里共有800余户,在住2954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人生活受到影响。城封了,路封了,居民小区实行了封闭管理,这给居民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突击队员认为:“疫情防控封堵的是病毒,不是人间的亲情。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在抗击疫情期间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的旋律时时在他们的耳边回响。他们千方百计为居民生活排忧解难。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们活跃的身影;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他们的及时援助。

考虑到居民垃圾投放困难的问题,他们就想办法在封堵的钢板上开了个小窗口,方便群众投放垃圾,又担心开口锋利划伤群众,队员们用厚纸和透明胶把开口四周粘上。居民每天可从小窗口投出,再由队员们转入垃圾车运走。这个办法当时得到了县人大领导的肯定,并让其他卡点效仿。抗疫期间居民最想吃的是新鲜蔬菜,怎么办?队员们结合东台路卡点的特点,组织种菜的居民把自家的蔬菜定点销售,一是解决了居民的生活问题,二是也解决了菜农蔬菜滞销的问题。当然定点销售的时候,要求居民间隔1.5米,而且队员们在现场监督。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东台路居民卖菜难和吃菜难的问题。居民们高兴了,队员们也开心了。

故事之二:救命之药

正月初八早上,寒风萧瑟,突击队员们刚从帐篷里起来,就听到急促的求救声。原来是王哲的父母来职校卡点求助。王哲是一名白血病患者,药物在当地买不到。以前不封路的情况下都要去武汉大医院买药,因为存放要求问题,每次买药都得限量。想不到这次封路了,药物用完了,孩子的病情加重了,千钧一发,王哲的父母束手无策。

时间就是生命。队员们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静下心来想办法。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找到片区附近的县人民医院药剂科王志兵医生,他有支武汉的通行证,队员们请王医生从武汉买回了救命药。王哲得救了,他的父母当晚拿着一条烟和一袋水果到卡上来感谢队员们,王哲的父母说:“是你们给了我孩子的第二次生命”。队员们谢绝了王哲父母买来的礼品,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啊!”这告诉我们:疫情无情,人间有爱!只要人人有爱、人人奉献,就一定能凝聚起磅礴的力量,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故事之三:心灵之汤

小区里的居民由于长时期宅家,有的形成心理压力,有的忧虑烦躁,突击队员都是教师、读过《心理学》,他们发挥心理疏导的专业优势,用科学的方法,为居民们戴上心灵口罩,奉上心灵鸡汤。

武汉籍的操能清来崇阳探亲后,赶上武汉封城,他回不去了,就一直滞留崇阳的东台路小区。因他前几年离异,他与一个14岁的孩子相依为命,他来崇阳时,孩子没放假,本想来崇阳探亲后立即返汉。想不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他回不了武汉,孩子又来不了崇阳,他担心孩子无人照管,非常焦虑,在小区大喊大叫。队员们了解情况后,迅速对他进行心理疏导,然后联系在武汉的朋友,委托他们在疫情期间帮忙照顾操先生的孩子。他这才稍微缓和下来。可是几天后操先生又开始吵闹,坚持要回武汉,队员们不厌其烦的一次次上门为他送去蔬菜、口罩,与他交心谈心,通过武汉朋友的帮助,给他的女儿送去智能手机,让他父女俩视频聊天,看到女儿一切安好,他终于打开了心结,操能清感激地说:“有你们,我安心”。

在抗击疫情期间,职校的突击队员一直坚守在桃溪社区东台路,50多个日日夜夜的坚守,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雷锋精神,诠释“不忘初心,不辱使命”的诺言。虽说累了,然而他们无怨无悔。岁月静好时,他们如一支支蜡烛,默默地发光发热;危难来临时,这些星星点点的光亮便立刻汇聚起来,如太阳般迸发出耀眼的光芒!他们和千千万万平凡的人们一起,让雷锋精神焕发出恒久的魅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