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退出
注册
搜索
首页
每日要闻
高层讲话
深度观察
专家视点
长三角合作
地区发展排行榜
经济运行报告
区域动态
产业地图
旅游发展
新区及开发区
热点问题
研究中心
关于我们
首页
媒体报道库
湖北省
咸宁市
社会
文章详情
援朝老兵王效敏:爱国情怀永不老
2022年01月20日
10
阅读
来源:咸宁日报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军队曾两次跨出国门支援邻邦:一次是抗美援朝,一次是抗法、抗美援越。我很幸运,两次支援邻邦我都参加了;我也很幸运,两次我都从惨烈的战场上安全地回来了。”8日,在咸安碧桂园丹桂香提小区内,已是91岁高龄的王效敏,正在为邻居们讲述战场上发生的故事。战场上荣立三等功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湖北科技学院的学校师生们给离休在家的王效敏送来了纪念奖章,让他又想起了70年前,他与战友们奋战的那些日子。在老人的家中,老人颤颤巍巍地将自己收藏的纪念奖章全数拿了出来,给记者讲每一枚勋章背后的故事。1950年10月份,21岁的王效敏随部队(27军)正在福建练兵,他们突然接到了北上的指令。“战友们都说‘听党的,听毛主席的。毛主席说到哪里去我们就到哪里去’。”王效敏回忆道,当时福建气候温暖,他们穿着短袖短裤就开始动身,一路向北一路加衣服,到山东泰安时他们换上了两斤半重的棉衣上身后又继续往北。快到朝鲜边境,气温已经到了零下40度。望着异国他乡的皑皑白雪,部队得到了正式指令:去支援朝鲜。“部队最开始接到的命令是在边界整顿3个月后再进入朝鲜,但军情紧急,3个月的整顿时间临时变成了3天。”老人回忆道。当时,王效敏在235团炮兵连,一个炮3000多斤,炮已经上了火车,但是马还在后面没有运上来,为了不延误出发的时间,他们迅速在当地买牛拉炮。在翻越朝鲜当地一座雪山时,1米多深的雪将牛蹄子冻成了冰块,牛动不了了,王效敏和战友们只得临时一个班负责一个炮,12个人拉着、推着一个炮往前走。由于美军的侦察机、轰炸机来得太勤,为避免暴露,王效敏和战友们白天只能匍匐在雪地里一动不能动,到了晚上才继续行军。头顶上是飞机呼啸而过的轰鸣声,天实在太冷,雪堆里战士们的手脚都被严重冻伤。战友们想了个办法,将盖的棉被拆成4瓣,分别缠在手脚上勉强御寒。渴了吃一口雪,饿了就咬一口发下来的冰坨子土豆。幸运的王效敏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在过朝鲜封锁线时,敌机每半个小时轰炸一次,为了保证一线的炮火供应不断,王效敏勇敢地扛起炮弹,冒着生命危险冲锋在前运炮弹。因为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他荣立三等功。小区里讲述好故事1966年,王效敏跟随部队再次出发,前往越南支援。1978年,身为空9部队团政治部副主任的王效敏转业来到咸宁。多年的部队生活给王效敏留下了丰富的军旅经历,他带着严重的风湿,带着故事,在咸宁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熬的冬天。在战场上,他是一个兵;在小区里,他也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兵。每次天气晴好的时候,他都会给小区孩子们讲抗美援朝的故事。“当兵最怕两个词:临阵脱逃,贪生怕死。在一次行军的路上,有一个小兵问我‘班长,我的腿有点疼。’我低头一看,一根几寸的木条插在了他的膝盖上,他一直咬牙坚持一瘸一拐的跟着队伍前进。我问他为什么不早点说?已经走了这么远的路。他却说他不敢停下来,怕说他是逃兵。”王效敏笑道,“那个时候我们都很单纯,就想着部队走到哪,我们就跟到哪。”听着老人讲的故事,居民们连连点头:“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懂得感恩,更加珍惜当下。”“小时候做过苦工,卖过劳力。进入部队后是党给了我受教育的机会。给居民讲故事,希望大家也能跟我一样铭记那段历史,珍惜现在的生活。”老人朴实而有力的话语中,道出了他对国家的感恩,对生活的热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
友情链接
新华网
人民网
光明网
中国经济网
上海社会科学院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丝路信息网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重庆社会科学院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国务院参事室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