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堤前,我们短暂停留一个熟悉的庭院:赤壁干堤管理处,赤壁长江干堤防汛指挥部就设在这里。二层半的办公楼前,昔日的小树今已参天。故地重睹,倍感亲切。
长江大堤下,十多位男女村民,正在水边打捞江面浮渣,两位村民则驾船打捞。堤坡上,十几个白色、黄色、湖绿色编织袋已经鼓涨,装满青绿浮萍、芭茅、秸秆,发黑的草叶树棍。背水堤坡上,绿草茂盛,柔软,厚实。堤下新开挖的松软黄土带里,是带状樟林,新叶浅绿淡红。
堤脚每隔一段距离,是一个长方型防汛物料库,高约一米,里面储满砂石料,大堤一旦有急,即可随时开封,就地取用。巡堤查险专班过来了,他们穿深筒雨鞋,臂带红袖章,手持长竹竿一字排开。
5号哨所室内墙上,挂着一排草帽、不同型号的手电筒、紫红色“巡堤查险”袖章,贴着咸宁长江堤防汛期巡堤查险注意事项、本哨所防汛值班表,挂着干堤防指办公室公文处理笺、巡堤查险处理记录表、工作日记。每个哨所15名值守人员,这已是哨所容量的极值。室外四周被归置、洒扫得整洁干净。
再往前,是位于八把刀村堤段的3号哨所,由市住建局负责防守。哨所值守专班和防汛抢险突击队员,都是分为两组。不远处,赤壁一陆溪大桥飞架南北,大堤外侧,竖立深黄色半镂空铁桩、红色标牌,红旗飘扬——老堵口赤壁长江干堤1号哨所到了。哨所一侧的平台上,矗立着老堵口险段碑。
大家前往观览。碑上镌刻着简介,大意是,老堵口位于陆水河入江出口段,全长2000米。此段堤外无滩,临河陡坎,堤基为粉细砂层,渗水性强,表层覆盖薄弱,高水期渗漏情況十分严重,历史上多次溃口。1998、1999年,长江连续两年出现特大洪水,在距堤脚150米范围内,发生溃口性大面积管涌,汛后进行了吹填加固。这里的抗洪抢险,实属惊险万状,艰苦卓绝。当年,作为派驻记者,我曾见证、讲述这一切。
哨所负责人告诉我们,此前在下窑湾堤段,巡查人员吴望耀发现一处散浸,哨所随即迅速进行了处置。当天,还发现一个马蜂窝,螫伤巡查人员,但他经简单处理后又重返前线。堤上的日子,需要始终如一的警觉:一个小小的孔穴,都将可能带来致命的溃败与毁灭。
8号哨所正面外墙上,悬挂两条红色横幅:“水不退人不走”,
“退役不褪色”,5把铁锹、2把锄头,柄皆红色,倚墙竖排,整齐有序,俨然军营。哨所负责人也是一身军人气质。他们以强悍的军人作风,日夜坚守在大堤上,成为不少媒体的报道热点。
在黄盖湖大堤1号哨所,我见到一本薄薄的红色封面小册子:《长江堤防防汛期常见险情的抢护》。小册子由咸宁市河道堤防管理局汇编,收入多年来咸宁辖境堤防处险典型案例:黄盖湖、永逸闸、潘家湾、刘家堤,大堤管涌、堤防大闸险情、水质观测井冒水、散浸……这样的自编教材,大量采用身边案例,通俗,切实,接地气,正是培训利器。
傍晚,我们解缆登上快艇,前往柏树塘,那是市公安局负责值守的堤段。快艇飞驰,激溅起雪浪花,迎面吹来强劲的风。我没有进舱,而是任思绪在风中凌乱。
黄龙大堤上,灯亮了,它们伸向远方,连成光串,变成光晕。暮色一点一点浓重,天空暗蓝。季风,梅雨,洪水……已经深深植入中国的历史与生活,是内在于这片土地的自然程序。国人熟谙并驯服无数纵横的河流以及其它事物,这是生存的必须。
庚子年,八月盛夏,从长江到黄盖湖再到陆水,我们饱览了一条又一条河流,以及湖泊。我们看见了步步紧逼的洪水,也看见了严阵以待的堤防,看见了与大堤同在的人们。如同大堤一般,他们朴实,坚定,安详,缄默。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