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节后“空巢”要防“空心”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咸宁日报
昨日是重阳节,子女们纷纷回家陪伴老人尽孝心。短暂的团聚后,子女们一个个离家,也把老人们的“心”带向了远方。家里又恢复往日冷清,一些老人在“空巢”的同时也空了“心”,变得情绪低落、精神不振甚至出现抑郁。A情感落差让老人产生“分离焦虑”分离焦虑一般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但分离焦虑不仅仅表现在学龄前儿童身上,随着老年化社会的到来,独生子女逐步走上离家工作的岗位,加上人口流动性的增强,老年人分离性焦虑的比例正逐年递增。老人辛劳半生,最希望的是儿孙绕膝、安享晚年,但是很多老人不得不面对儿女不在家或者回家次数有限的现实。有的儿女忙于工作,对老人关心不够,老人情感空虚,一旦自身状况不佳,极易产生伤心、痛苦、不愉快的情绪反应,这些都是由分离焦虑产生的心理反应。虽然节假日有儿女回家团聚,可不少老人却需要面对节前期待、节中幸福、节后失落的情感反差。这种巨大的反差,考验着老年人脆弱的情感。不少老人坦言,儿女不回家难受,儿女回家后的分离更难受。他们会因此闷闷不乐,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精神,对于原来感兴趣的爱好,也没有动力去维持,总觉得心里空荡荡的。有的甚至变得暴躁、容易发脾气等等。在人体正常的老化过程中,老年人往往出现脑萎缩、动脉硬化、高血压等生理疾病,而这些生理疾病也容易导致老年人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方面的问题。此外,要深入讨论空巢老人为何节后特别容易出现抑郁,还需提到心理学中的“关系框架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语言能够按照某些关系框架在事物之间建立起抽象的、随意的“联系”。例如,空巢老人很容易在脑海里将“子女离家而去”与“自己被抛弃”等类似的负面想法联系起来,虽然现实可能并非如此。快乐与悲伤、幸福与痛苦、热闹与冷清,如同钟摆的两端,当老人总是不自觉地将这些感觉对立地联系起来、沉浸在这样的对比中,就会出现越想越郁闷的恶性循环。B情绪波动大或引发躯体疾病节前节后的巨大反差作为“空巢”老人生活中的一个应激事件还可能导致或加重空巢老人的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皮肤病等疾病。应激事件之所以能致病,是因为情绪反应会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变化。心理社会因素在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上往往起“扳机”作用。古人说“七情致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也有些老人会出现躯体性焦虑——表现为身体不舒服的症状。例如,他们会突然觉得胸闷、心慌、肌肉针刺样的疼痛,手心冒汗,面部潮红或者感到坐立难安等等,而心电图等相关检查结果均无异常,或者只是窦状心动过速。C如何让空巢老人节后不空“心”对于“空巢”老人而言,首先要学会接纳这种变化。聚散有时,明白相聚和分离都是必然的;其次,节后应多参加户外活动和交往,走出相对封闭的生活空间和他人建立联系,特别是要走出家门,到公园、社区活动中心,和同龄人一起跳跳舞、打打牌、唱唱歌。另外,在家独处,也要培养起爱好,养花、养宠物、打打拳、画画、练练书法,练练深呼吸等。也可以学会冥想,独处时花几分钟时间让自己暂时停下来,并观察发生了什么——包括你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感觉。这可以让自己重新与体验建立连接,提醒自己回到当下。老人的心理健康也离不开子女们在精神上的关怀。对于子女而言,多关心老人、让他们感觉没有被忘记、仍然被需要,有助于减少节后的失落感。亲人的支持常常能给老人带来更多动力,可以经常视频聊天、打电话、发微信等。例如,央视新闻频道的一则公益广告中,一名26岁男子手绘9页说明书教爸妈用微信就是一个很好的社会支持的例子。对于社会而言,随着中国人口不断步入老龄化,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功能在某些方面的削弱,需要政府与社会的介入,加快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与干预系统。(本报综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