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岁月沉淀的美食乡村油面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咸宁日报
油面,也叫挂面。因在制作过程中使用了菜籽油故而得名。通山县大路乡、厦铺镇等地做出的油面远近闻名。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它曾是农家的奢侈品,如今物质丰富,它又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秋冬季是做油面最好的季节,也是乡村面匠最忙碌的时候。16日,我们慕名来到通山县大路乡上仇村孔春星家的时候,她正和自己的婆婆一起和面。“这个天,最适合做面。”孔春星的婆婆王金元说,天气晴朗,又没有起大风,是做面人最喜欢的天气。今年81岁的王金元18岁时开始做油面,手艺一流,在村里也小有名气。王金元说,做油面主要工序是:和面、醒面、盘条、上筷、拉面、分面、晾晒。“岁数大了,眼睛和气力都不如以前了。”王金元说,媳妇的手艺也是3年前跟她学的。媳妇能吃苦,愿意接过这门手艺,她就手把手把她带出来了。现在媳妇已是做油面的主力了。盐和水的比例,几十年跟油面打交道的王金元已熟记于心。和面是个力气活,孔春星在一个陶制的面盆里不停揉捏,王金元时而往里倒点水,慢慢将面揉成一团。面不能太稀也不能太干,和好的面要均匀没有颗粒。揉了一会,孔春星盖上面盆,过几分钟再揉一会。这样反复四五次之后,直到揉出的面表面光滑,有少许气泡鼓出就算是揉好了。经过两个小时左右的“醒面”后,加上食油再次揉匀,放在案板上盘成粗条状,再一层一层旋着放回面盆,放置一夜,进入二次“醒面”。第二天破晓时分,盘面完成二次发酵,绕面上筷工序开始。冬季空气干燥,水分蒸发快,绕面的速度是成败关键。孔春星坐在面盆前,在特制的木柱子上插上两根面筷子,面筷子长约三四十厘米,将面条熟练地盘满面筷子,放进面笼子,100多筷面条进入第三次发酵。“冬天太冷,得升点温。”在面发酵间隙,孔春星在面坊里升起了暖炉。不一会,房里开始暖和起来。“可以上架了。”王金元看了看面笼子说道。婆媳俩将一个面架搬进房里。面架子有两个带墩的柱子和两个带孔的木板组成。王金元说,其中的一个面架已经超过了100多年的历史了。婆媳俩将一筷筷的面间隔着插进面架的孔中,一个面架大约20多筷面。上架完毕便开始拉面。拉面是个技术活,用力要均匀,节奏明快,力度适当,反复拉上四五次,一直拉到面条可以插在下面那块板的孔内,差不多有2米多长。“我们在面粉里加了点薯粉,现在能拉的更长,吃起来也更有嚼劲。”孔春星说。将拉好的面架抬出屋外,此时,太阳已从地平线升起。婆媳俩手里各拿两根特制的长筷,顺着竹筷的中间挑开,原本黏在一起的面条被一点一点分开。细如银丝的面条在阳光照射下就像一根根琴弦,婆媳俩在其中拨弄,犹如在弹奏曲子。微风吹过,院子里面香四溢。分面需要细心,更需要耐心。为了让面条不粘,孔春星往往要分上三四遍。面在阳光下晒上两个多小时,半干就可以打包装袋了。将面放在案板,用刀子沿着面筷子一切,面条收拢,用玉米衣一扎,一籽油面就做成了。“我家的油面都是做订单生意,县里的酒店指着要我家的面。”孔春星说着,将面装进包装盒。记者手记手艺代代传洁白如丝的油面,筋道可口的味道晃晃悠悠,穿过数百年逶迤时光,至今仍飘荡在通山乡村的上空。做油面曾是王金元安身立命的手艺,如今,油面确是这位古稀老人生命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不论世事如何变化,她始终坚守着这门手艺,并乐在其中。说到传统手工艺,总是离不开传承的话题。让王金元感到欣慰的是,媳妇孔春星接过了担子。孔春星说,学做油面是为生活所迫,但我们看到更多的是那份流淌在血脉中勤劳和坚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