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救罗汉松,去花坛灌水六年9日,记者走进市委党校,绿树成荫,花香四溢,俨然一座城中公园。这片绿色,出自市委党校前校长李宗生之手。在学校大门口,有道名为“四季长春”的风景:一公一母一对罗汉松,并排而列,枝叶婆娑,迎接来往的宾客。如果树也有记忆,那么,这对罗汉松一定记得:是这个老人,用6年时间的坚持,换回它们如今的枝繁叶茂。2006年,中心花坛一对价值十万、栽种不久的罗汉松,不知为何,出现枯叶掉叶现象。专家给树打吊针,可打了7天,一滴都没打进去。得知情况后,李宗生前去查看,发现原因在于栽种不当,松树的根被石头围着,无法吸收水分,然而种种原因当时不便重栽。决不能让好好的树就这样毁了,既然吊针打不进,那就灌水。于是,只要隔个七八天没下雨,年已七旬的李宗生就拎着水桶,从党校走到中心花坛,给罗汉松灌水。这一灌,就是6年。6年来,他不记得这条路走过多少遍,灌了多少桶水,洒下多少汗,只知道枝叶一天天繁茂,罗汉松就没有辜负他的“雨露”。2012年,在他多年的奔走努力下,这对罗汉松搬到市委党校,站成一道风景。B
给树木打虫,每年用坏两药壶李宗生家,最多的闲书,是关于树木种植、养护的。他常说,树要栽,更要管,不然就会“年年栽树年年光,年年栽在老地方”。1993年退休后,李宗生有了更多空余时间,生活重心全放在了树木的种植和管理上。修枝、拔草、打虫、施肥、涂白……校园里,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而且都是义务劳动,没要一分钱报酬。他认为,拿了退休工资,能做点贡献就做一点。李宗生没别的爱好,每天吃完饭就出门转悠,看看每棵树的情况。他的妻子常打趣他:那些树简直比家人还亲。校园里樟树有400棵,夏天易长白蚁。他就背起药壶,在三十多度的酷暑里,给每棵树打药。樟树高,药壶大且重,每次打完一壶药都是一身汗。他回家喝口水,衣服都没时间换,重新灌上药水接着打,因为要赶着给每棵树都打上药,不然就会被白蚁吃坏。每年,因为打药,衣服被挂破几件,药壶打坏两个。妻子虽然少不了唠叨,但总会把衣服缝上,买回新的药壶。近3年来,老人眼睛不行了,自己没办法再给树木打药,但每到夏天,他都会“督促”这份工作。C
爱树如爱子,阻止剪桂九人组校园里的每棵树,都是他亲手栽下,几十年来,亲眼看着它们从枝叶稀疏的小苗苗,长到如今枝叶繁茂的参天大树。这些树,对于李宗生,就像他的孩子。党校职工和附近居民都知道,老李校长爱树是出了名的,谁要是不经过他同意,私自动这些树,他就会“不依不饶”,连摘个花折个枝都不行。有一次,李宗生正在“巡视”树木时,来了两辆车,下来9个人,拿着6把剪刀,说是经某某负责人同意,来剪丹桂的。李宗生一听就火了,张开双手拦着,说:“谁答应了都不能剪。”对方看是个老头子,本不在意,提着剪刀就打算开剪,李宗生护着树,坚决不让。然后,他一边让爱人守着桂花树,一边跑到负责人那去做工作,坚决不同意剪桂花。在他看来,一棵树就是一个风景,一个天然氧吧、一个绿色空调,也是隔音带和吸尘器,校园里种树,目的在于绿化美化,而不是盈利。在他苦口婆心的劝说下,负责人把“剪桂九人组”辞退了。此后,校园里的桂花,都能芬芳一整个花季,再也不用怕突然而至的剪刀。D
辛劳三十载,换来绿色满校园其实,不管是救罗汉松,还是给树木打虫,亦或阻止别人剪桂花,这只是李宗生植绿护绿34年中,发生的三个小插曲。虽说34年里的酸甜苦辣,只有自个儿才能体会,“不足为外人道也”,但半生辛劳换来如今绿满校园,李宗生心里还是挺自豪挺满足的。除了冬天气温低,大家不爱出门,春夏秋三季,每到晚上,校园里就热闹起来:学校的教职工、附近的居民,两人一组、三五一群地,前来散步休闲。如今,党校的校园绿化入围全国校园绿化“四百佳”;著名教授于丹到党校来讲课时,称赞“到过的党校这里环境最好”;市民称赞“这是小潜山”……说起这些荣誉、赞美,李宗生笑得开怀。虽然初衷并不为这些赞誉,但大家的肯定,就是对自己辛劳最好的慰藉。现在年纪大了,眼睛也不行了,但老人说,只要自己还能动,就要继续搞,只为留下永恒的绿荫。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