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退出
注册
搜索
首页
每日要闻
高层讲话
深度观察
专家视点
长三角合作
地区发展排行榜
经济运行报告
区域动态
产业地图
旅游发展
新区及开发区
热点问题
研究中心
关于我们
首页
媒体报道库
湖北省
咸宁市
社会
文章详情
咸宁年文化:多姿多彩
2022年01月20日
10
阅读
来源:咸宁日报
年货,透着幸福的忙碌咸宁有谚:“养鸡换盐,杀猪过年”。在贫困的农耕时代,人们常年过着艰苦的生活,唯有到了过年,才会大大方方地犒劳一下自己,尽量吃好、喝好、穿好、玩好。因此,在大年三十之前的腊月,人们要做的事情主要是办年货。在咸宁,进入农历腊月,吃过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各种粮食混合煮的稀饭),人们就开始办年货了。城乡渐渐有了过年的气氛。市场红火起来,单位要搞年终总结,商店要搞年终盘存。备年货,最主要的有:杀年猪,腌腊肉腊鱼,打豆腐,添柴火,炒花生、米泡、瓜子,煮酒熬糖,打糍粑做米粑,做鱼丸炸肉丸,烫粉皮,炸麻花、油干,制新衣,买糖果等。话说这杀年猪,可谓重头戏。杀猪时,主家要烧纸、点香,放鞭炮。在通山,人们为图吉利,称杀年猪为“解年猪”,讳避一个“杀”字。杀了年猪后,隔壁左右的妇女们会互赠一些礼物,如一个猪舌头,一块脊肉,一个猪腰子等,特别是对没有杀年猪的人家,会送去满满一碗盛着大块肉的猪血汤。送来送去,邻里的情感就更融洽了,过年的味道就更浓了。在咸宁,特别是通城、通山、崇阳几个山区县,腌制腊鱼腊肉是一大特色。杀过猪分过鱼后,将猪肉鱼肉用盐腌几天,再挂在烟囱上头薰烤。在嘉鱼等地,则是将腌好的鱼肉放置阳光下晾晒,晒干后的鱼肉泛出金黄色,看着让人羡慕。在忙碌备年货期间,还有一些重要的民俗活动。在嘉鱼,人们的习惯是晚上在灶前焚香点烛敬“灶神”,名曰“送司命菩萨上天”,祈祷“司命菩萨”、“上天呈好事,回宫降吉祥”。通城人旧时要从这一天点灶灯一直点到大年三十,现在此风俗已改,但祭灶神的风俗在农村的一些地方还是盛行,人们给灶神上香,希望他能“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平安”。此外还有过小年、扫尘、洗浴、小除夕等活动。年饭,盛满温情的团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中,这顿饭是最温馨的。它神圣中透射着一种温馨的奢华;它温饱了一年的情感饥饿,慰藉了一家人心灵的牵挂。一进腊月,人们似乎就在扳着指头一天一天算日子,一天一天安排着如何“过”年,而最关心的就是团年饭。不管是穷人家还是富人家,当官的还是老百姓,种田的还是做手艺的,都要做好吃好团年饭,即便千里迢迢在外谋生的人,也一定要在吃团年饭前赶回来与亲人团圆。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酒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温馨和幸福真是难以言喻。在咸宁,年夜饭的菜肴数量通常是按新一年农历月份来算的,一般都是12个月,所以准备12盘,如果来年是闰月,那么就需准备13盘,意寓为“月月红”。不过,有些人家人口少,也可以是10盘、8盘、6盘,但一般都选择是双数。腊月三十这一天煮饭也有讲究,一般都要煮能过“三朝年(新年初一至初三)”的米饭,喻示“有吃有盛(剩)”。潜心研究咸宁民俗的胡盛忠老人系咸安马桥镇人。据他介绍,他们在吃年饭之前,先要“上年饭”。“上年饭”就是用生全鸡、生全鱼和一块刚煮好的猪肉,再拿上香、纸和红蜡烛,到“祖堂屋”敬祖先。各个村湾“上年饭”也有不同,有的需待全村各家到齐后一起放爆竹拜祖先。也有的“上年饭”要抢早,先到的先拜,表示“先到为敬”。在咸宁,还有一种习俗,就是为了表示对已故亲人的怀念,吃年饭时要摆上他们的碗筷,以示一起团圆。另一种说法是,吃年饭是要按桌面摆齐碗筷,方桌八套,圆桌十套碗筷。即使一家没有八口或十口人,也要摆齐,以示来年“添丁加口”。其实无论是对故人的思念还是期盼添丁加口,都是一个美好的祈愿。除夕,温馨甜蜜的守望在每个人的心中,除夕夜是最温馨的。三十晚的火,是除夕的象征。那一堂旺盛的柴火,将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所有的话匣就打开了。一家人围炉而坐,说着话,吃着点心,叙旧和展望,每个人把所有的酸甜苦辣拿出来和一家人分享和分担……这是一种对家园的守望,一次精神的寻根,也是一种对未来的憧憬。腊月最后一天称大年日。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故此期间的活动都以除旧布新,消灾祈福为中心。除夕之夜通宵不眠,谓之“守岁”。这个习俗,最早见于《风土记》“:蜀之风俗,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相传守岁可以使自己或长者、父母长寿。在嘉鱼,除家中主人“守岁”外,其他人都可以就寝,就寝不许叫睡觉,要说“挖窖”,主人此时即说“挖金窖、挖银窖”,以求吉利。在通山,各家在火炉中燃烧大树蔸,全家通夜伴火不眠。等子时一到,鞭炮声此起彼伏,新的一年就来临了。这一天多数人家要在大门及房门上贴上对联,举家大小换新衣裳。从早餐开始,兄弟父子间轮流办年饭,中午要供年饭,同宗族的各家各户,将煮熟的全猪头、雄鸡、鲤鱼等三鲜,集中摆放在祖堂上,由一年长辈高,而且通文善言者代表全族人诵祝词,祭祖宗。全体人员要下跪拜奠,鸣放鞭炮,焚香烧纸,称之为“涮年”。入夜,各家各户都要挂上红纸糊的灯笼,堂屋生大火,彻夜不灭。守岁从吃年饭开始,这顿年饭要慢慢吃,直至深夜。守岁既有对岁月留恋之情,又有对新春寄托希望之意。人们生火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恶瘟疫驱走,迎接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大年夜,小孩提着灯笼结伴到各家各户向本房头的长辈道喜,谓之“辞年”。除夕晚上十二点钟前要关大门,谓之“封财门”。小孩入睡前,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装在衣袋里,称为“暖荷包”。拜年,亲情交融的祝福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欢乐,热烈的炮竹炸开了吉祥,穿戴得崭新的伢子们,装满新年的恭喜,走进千家万户。老人们脸上挂满慈祥的笑容,将甜蜜和圆满装进孩子们的口袋。孩子拜年是糖,大人拜年是酒,女人拜年是笑,老人拜年是福,姑娘拜年是馨香中的漂亮,小伙子拜年是俏皮中的潇洒。大年初一,古时称“元旦”。这天早晨,各家各户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在咸宁,大年初一早晨,各家各户会争相起早开大门,谓之“开财门”,并鸣放鞭炮,“接财神”。早餐后,本房本屋的亲属相互串门,道恭喜,贺发财,谓之“拜年”。从初二开始,人们就外出拜年,俗有“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娘”之说。意思是初一是儿子媳妇孙子给父母祖辈拜年,初二是女婿女儿外甥来拜年,初三初四是侄子们给姑父姑母拜年。有的人家亲戚多,拜年要一直拜到初九初十。自古以来,拜年是春节里的一项最为重要的活动。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盛行。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家住温泉白茶村的胡盛忠老人说,过去去长辈家拜年时,要带上糕点、糖食馈赠长者。进门之后,对方一般都会奉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汤或排骨汤。不过,碗里的鸡肉一般是不能吃的,特别是鸡腿,因为在物质短缺的贫困年代,需用这些鸡肉熬汤再来款待其他的客人。在嘉鱼、赤壁的一些地方,有先煮上一碗糍粑待客的习俗。从初一到元宵节,每天都是好日子,每天都欢天喜地。拜年一直进行着,可谓“路上不断人,灶里不断火”。说点家常,道声祝福,喝杯小酒,吃餐拜年饭,大家脸上始终挂着甜美的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
友情链接
新华网
人民网
光明网
中国经济网
上海社会科学院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丝路信息网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重庆社会科学院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国务院参事室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