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少放鞭炮让环卫工早回家”是道德绑架吗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咸宁日报
背景:近日,一张呼吁少放点鞭炮的图片在网络风传,图片中的主人公是一对环卫工人夫妇,两人站在街头手举一张心形卡片,上面写着“年青人,少放点鞭炮!让我老伴早回家过年!谢谢体谅”。许多人表示被环卫工心愿打动,但也有些人觉得拿环卫工说事是种道德绑架,甚至晒出“卖鞭炮大爷”的照片进行抵制。鸡汤体劝善帖是一种“道德施压”○

陈方用鸡汤体劝善,容易把清洁工权益等议题置换成放鞭炮道德与否的命题,最终模糊问题的关键。很多争论,本来好好的,可一旦搞起泛道德叙事就变味了。比如要不要禁放鞭炮这事,近年来争论不断,反对者可以拿出很多理由反对鞭炮,如污染、扰民;支持者祭出的法宝是年味和传统文化。我也反感燃放烟花爆竹,我反对的理由和其他反对者的基本一样。所以最初看到环卫工人呼吁“少放点鞭炮”的照片时,心头一震:环卫工人不容易,其他人在家中享受团圆时,他们却不得不在路边清扫鞭炮碎屑。于情于理,他们的呼吁都应重视一番。但犹豫了几秒,这张图我还是没有转发,不是不支持少放鞭炮,而是不喜欢鸡汤式的劝善方式。烟花爆竹禁与不禁,争论了这么多年,民间并未完全形成共识。对那些在规定的空间时间里燃放烟花爆竹的人,无论其他人如何不喜欢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你都无法指责这些守矩者不道德。尽量少放鞭炮确实符合很多人“求清净”的诉求,可当底层的环卫工人被“设计”出来劝诫人们少放鞭炮时,多少就有点道德施压的意味了。以底层环卫工人为“道具”,呼吁人们少放鞭炮,这样的说服效果兴许挺好。但“鸡汤”到底只能在瞬间熨帖人心,获得心理共鸣,却未必容得下细细掂量。不是去呼吁燃放鞭炮者自行清理自己制造的垃圾,不去呼吁提高环卫工人待遇,不去呼吁谴责那些不守规矩乱放烟花爆竹者的素养,不去讨论春节期间大街小巷有无必要彻底清扫鞭炮纸屑,单单把底层的环卫工人当道具为禁放烟花爆竹的声音“站台”,这又算不算“伪善”?呼吁少放鞭炮是感召而非“绑架”○

曾颖动辄将正常的道德感召说成“绑架”,是道德虚无主义作祟,也忽略了情感与人性的共生关系。一张挺普通的图,却引发舆论两极化反应:一方面,很多媒体和明星都转发了这条微博,希望通过信手转发,来表达改善空气质量和给环卫工减负的愿望;一方面是以“道德绑架”为由的抵制,它还引出一系列包括“请不要开车,交警要过年”“请不要网购,快递要过年看爸妈”“请不要坐火车,乘务人员也想回家”之类的极端化恶搞语言,以表达自己的不认同。其实,在“语不惊人没人转”的当下,什么样的奇葩思维和观点出现都很正常。当说圆成为一种热门的时候,说方的必然会现身搏出位;说甜的人多时,说酸也未尝不是一种吸引人注意的选项。同理,当众多的人传播环卫工的心愿卡时,指责这是“道德绑架”,也就顺理成章了。当然,这之中肯定也不乏真诚喜爱烟花爆竹的人。问题是,无论是发环卫工心愿的人,还是转这条微博的人,并不存在所谓“道德绑架”。无论是原发微博,还是转发者,都是一种温馨提示式的提醒,这里面,没有任何强制,更没有粗鲁,甚至连惯常在微信微博上常出现的不转会怎么样之类的不吉祥语言都没有。有的只是一种温馨提示式的提醒,甚至暗含着一丝凄楚的乞求——你见过这样的“绑匪”吗?动辄将正常的道德感召说成是滥情,说白了,就是“躲避崇高”的强迫症发作:因为见了太多的“老人碰瓷”和“老人跌倒无人扶”的现象,因为见多了假丑恶,所以陷入道德虚无主义,把向善的行为都斥之为“伪善”,把一切情感动员都说成“绑架”。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