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把欢乐送到群众心坎上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咸宁日报
送群众喜欢的“有相声、小品,还有歌舞、老戏……要啥有啥,这演出看得来劲!”1月24日,说起咸安区楚剧歌舞团送戏下乡的事儿,马桥镇潜山村70多岁的金大爷眉飞色舞,赞不绝口。2014年12月31日晚,细雨一个劲儿地下,当地政府搭起挡雨棚,700多名当地乡亲冒雨观看了将近两个小时的演出,末了还久久不愿散去。作为当年度的最后一场演出,咸安区楚剧歌舞团可谓煞费苦心,准备了热烈欢快的现代舞《吉祥颂》、《风吹麦浪》,诙谐幽默的小品《卖苕》、《抢公爹》,男声独唱《咸宁桂花香飘天下》等等,个个节目都暖人心、接地气。在演员段宏国、王武玲演唱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时,台下几位老人举手示意,要求去除配乐。“我们喜欢听清唱!”金大爷说,清唱听着更清晰,还能跟着一起唱,多好!”一时间,台上台下男女老少齐声唱和,分不清谁在演、谁在看……“往大里说,送戏下乡,是党和政府赋予我们文艺团体的光荣使命;往小里说,每次送戏下乡,被老百姓当上宾款待,我们的人生价值也得到极大体现。所以,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能一如既往地热情工作。”咸安区楚剧歌舞团团长罗利民如是说。“以往送戏下乡多以歌舞为主,质量不高,精品更少,看久了难免审美疲劳。”罗利民说,近两年来,歌舞团多方征求意见,并利用演出的机会四处采风,积累素材,积极探索,创造出很多深受老百姓欢迎的节目。2014年,该团开展文化惠民、送戏下乡演出服务186场次,其中公益送戏下乡演出100场,文化惠民演出28场,公益服务20场,中心活动服务46场,观众达21.3万余人次。歌舞团走到哪里,就把欢声笑语带到哪里,极大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演群众身边的送戏下乡,演什么样的节目更能博得老百姓的喜爱?这是歌舞团上下时常琢磨的问题。“老百姓最爱看的,还是那些能引起他们共鸣的故事,比如说小品《抢公爹》,虽然只是一个敬老孝亲的小故事,却大受欢迎,因为故事的原型就是大幕乡金鸡山的一件真事儿。”

舞蹈演员邓双说,《抢公爹》讲述的是两位儿媳在外打拼赚钱后,不约而同地萌生出想把公爹接到自己家去安享晚年的想法,于是一场争夺公爹之战就此拉开……“这个小品因为浓郁的生活气息受到老百姓的喜爱,每次演出都会赢得满堂喝彩声。”邓双介绍说,他主演的大型风情歌舞剧片段《竹林深深》,故事起源于星星竹海,舞台幕景特意设置为大家熟悉的本地景致,老百姓在观看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比照。很多人都感叹说,这不是咱们村山前那片竹林吗?于是,他们自然而然就会陶醉在剧中美好的爱情故事和优美的舞蹈中,演出效果也就达到了。还有咸安话版本的《江南桂花香》、表演唱《汀泗茶歌》等等,都取材于当地农村生活,之后进行文学艺术创作,以期通过作品激发大家对家乡的热爱,催生价值正能量。去年以来,该团落实“三贴近”原则,创作涵盖路线教育、卫生创建等内容的节目8个,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开展了历时一个月的展演活动。10月底,为配合区委宣传部、区老干部局、区妇联开展“夕阳灿烂”尊老敬老活动,真正把欢乐送到了群众的心坎上。记者手记“这是我们的舞蹈演员、财务、后勤接待兼水电工。”记者在咸安区楚剧歌舞团采访时,进来一位年约30岁的女士,邓双这样介绍了她。一个只有十几个人的小小歌舞团,受编制所限,兼任司机、“最年轻”的舞蹈演员已经38岁。一人分饰多角是必须的,平均每三天就有一场演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将欢声笑语送到乡镇、社区、学校、福利院,足迹遍布全区所有的角角落落。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呢?记者想,这就是热爱的力量吧。因为热爱,他们甘愿默默奉献;也因为热爱,才能把欢乐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