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
主不留客,要他们下山去,最近的客栈是离此十五华里的横路客栈。三人无奈,只好饿着肚子,高一脚低一脚摸黑下山。毛彦斗的脚崴了,忍着疼痛走,那夜想着无功的一天,他一宿无眠。天刚蒙蒙亮,三人一合计,买上香纸鞭炮上山进香,以期打动汤某。毛彦斗想借腿疼留下,好与汤某细聊,他又只得一走一拐的爬上山,一路套近乎。汤某终于感动了,上楼取出一个包裹,打开三层红布,令人喜出望外。虽不是《太平山志》,却也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原来是一部《太平道谱》。毛彦斗顾不得一天的劳累,翻阅、查找、抄写、拍照。里面果然记有李自成到过太平山,虽只寥寥几十字,也足以给予毛彦斗信心,于是他又广集湘鄂赣毗邻地区的县志。终于收集到大量史料,证实李自成从北到南,是如何从湖北阳新富池口至江西瑞昌、武宁,到湖北通太平山、东平寺、九宫山、李家铺,一路溃败至牛跡岭小月山的。为此,毛彦斗又去武汉住了十天,到省图书馆翻阅资料,撰写了《野史说李自成之死》,结合正史记载撰写《闯王陵志》,成为李自成研究最有权威的资料之一。三有人说,毛彦斗就是个“文化痴人”,“痴”到什么地步?那些年,毛彦斗一双眼睛只盯旧书市场,平常也打听些文化人信息,及时抄录报刊杂志中有用的史料,还向本县的古物玩家、废旧回收站回收涉及李自成的史料。他说:“热天去废品收购站淘东西,异味扑鼻,每征集一份史料无不费尽周折。走过街头,看到一件衣服,几次都舍不得买,若是看到一本中意的书会立即买下,生怕失之交臂,对特别有用的书不惜千金也要淘来。”从事文化工作多年,毛彦斗最先是靠两脚行走,后来有了自行车,一直骑到报废,再后来坐公共汽车下乡,再徒步,通山县每个村组的每一个旮旯都走到了。通山的鼎、钟、马镫、香炉、铁磬、铜器、印章异常丰富,他一一拍摄收集整理文字,还对各地石器、石窟、石洞、碑刻、匾额、石雕等的方位、特点,一一详尽记录,几乎涵括了通山县的天文地理。对通山土地上曾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毛彦斗也没放过,比如《通山七百年灾情》的小册子,就能很好地供人铭记与参考。有故纸堆钻不厌其烦,有陋室居住心满意足。毛彦斗始终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早年租住在老城罗汉湾,之后搬到圣庙的偏房住了若干年,风雨飘摇中翻书写字,日子就这么老了。2011年,政府打造圣庙,他从那间陋室搬到了圣庙斜对门的廉租房。这样子,他很满足,说还可以一出门就看到圣庙,感受到自己工作过的地方盛景。记者来到毛彦斗的40平米廉租房里见到他时,他脸色好,耳朵灵,思路清。他说这是因为心情平和,“现在蛮简单,每天吃些五谷杂粮。还到白鹤山下的小桥走两个来回,一万步呢。”一进门,立即让记者感受到他家浓烈的读书氛围。客厅的茶几上,摆放着一摞足有半人高的报纸,角落里也堆放着一捆捆书籍。除了客厅,卧室里放了书架,书架上的书满满的,不少书没地方放了,只好放在了地上。随行人员告诉记者,“毛彦斗先生的书架上可都是宝贝,很多资料只能在他家找到。”问到家人,毛彦斗说两个儿子在外地经商落户,孙子也参加工作了,可自己舍不得离开通山。他说人一走,那么多书籍资料就没有个主了。好在女儿嫁在当地,来一趟十来分钟,不时送点水果牛奶与菜蔬来。“有人说,搞了一辈子本土文化研究,至今穷得只能住廉租房,值不值得?”“别人赚钱快乐,我搞文化,更有乐趣。”
毛彦斗说,他这一生很幸运、很值得,也很充实。让他最高兴的是自己也算“著作等身”。自费出版印刷《自成春秋》《通山金石》《毛彦斗杂论文集》等十多本书籍资料,投入的钱至少在十多万。他的名字被收入《中国当代历史学学者辞典》。去年毛彦斗还学会了简单的上网,打开平板电脑一搜,毛彦斗的页面有60多页,老人觉得真是太神了,自己也算是名人。从他的神态与语调中,那如山般沉重的付出,极为清贫的生活,似乎早已云淡风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