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退出
注册
搜索
首页
每日要闻
高层讲话
深度观察
专家视点
长三角合作
地区发展排行榜
经济运行报告
区域动态
产业地图
旅游发展
新区及开发区
热点问题
研究中心
关于我们
首页
媒体报道库
湖北省
咸宁市
社会
文章详情
牧笛悠悠
2022年01月20日
10
阅读
来源:咸宁日报
最近到重庆大足,伫立在宝顶山大佛湾南岩中段的《牧牛图》前,我久久不愿离开。这些石刻,画面逼真,构图巧妙,刻艺高超,且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禅味极浓,值得游人细细咀嚼、玩味、思索。《牧牛图》共12幅,表现的是野性十足的牛被人慢慢驯服、最后达到人牛两相忘的过程。遥想南宋当年,大足名僧赵智凤主持营建这些石刻时,就是要借此启发人们习禅修行。然而这并非赵智凤的首创,在佛教,在禅宗,早就有人在做“牧牛”的文章了。牛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在《阿含经》里曾以12种牧牛的方法来比喻12个调和心身的修行要领;在《大智度论》中也举出11种牧牛的方法来借喻修行人降服其心之道。将桀骜不驯、力气巨大的“牛”驯化后用来耕田,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这个过程与修习禅学驯化“心魔”的过程相似。于是,许多禅师都不约而同地用“牛”和“牧牛”的意象来比喻悟禅的过程,启人开悟。由此而产生了不少的“牧牛图”,从《六牛图》、《八牛图》演变为《十牛图》。这些“牧牛图”是真正意义上的禅画。“牧牛”是一个禅宗的意象,表明禅宗要降伏像“牛”一样的“心性”。这些画形象地阐释了修禅的过程、方法与目的,既有哲理内涵、宗教意义,又有审美价值、艺术品位。然而我认为,眼前的《牧牛图》是诸多“牧牛图”中最好的杰作。它虽然仍是刻的人和牛,仍是传达禅宗修行的主旨,但它的画面更有质感、动感,更生动活泼,更富于生活气息。在这里,山村溪泉、仙鹤猿猴、禽鸟花果……一应俱有,让我们看到了熟悉的世俗情景、日常生活。这更接近禅宗的本质精神,呼应了“人心皆有禅、生活无处不可悟禅”的主张。更使我眼睛一亮的是,在其第九幅《独照》的画面中,我看到了一个横吹牧笛的老者。他肩披蓑衣,长须飘拂,坐于岩石上,双手执笛吹奏,一脸专注、陶醉的神情。而在他身后,牛儿自由自在地摇着尾巴,吃着青草。面对这位老牧人,我真的有几份艳羡。我听到阵阵悠扬的笛声从他的指间袅出,在风中飘荡、漾开,响彻整个山谷。这让我联想到我曾看过的郭庵禅师的《十牛图》,在他的第六图“骑牛归家”中,也有一个类似的画面:一位牧童持笛横吹,悠然自得,于晚霞中快乐地向家乡走去。图边配诗云:“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我还联想到了上小学时,老师教给我的“平岗细草鸣黄犊,短笛无腔信口吹”的诗句。它的画面和意境深深刻在我的脑海中,陪伴了我整整半个世纪。牧笛悠悠,牛铃叮当,这是多少人童年的记忆,乡村的记忆。这是富于诗意的“田园牧歌”,是值得珍藏的美丽乡愁。而在禅宗这里,牧笛悠悠,是修禅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修禅的最高境界,在大足的《牧牛图》中是“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寒万象空……野花芳草自丛丛”;在郭庵禅师的《十牛图》中是“人牛俱忘,入廛垂手,宇宙即我,我即宇宙”。牧笛悠悠,虽然还不是修禅的最高境界,但它已是接近最高境界的一种美好境界了。我等凡夫俗子,可能永远无法达到修禅的最高境界,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接近这个最高境界,即进入到“牧笛横吹,骑牛还家”的境界。如此,就心满意足了。然而即便如此,又谈何容易?恐怕要穷尽我们的毕生之力才行。扪心自问,我们天真纯朴的那颗初心还在吗?在红尘扑面风剥雨蚀后我们的心性是怎样的?灯红酒绿的围绕,声色犬马的引诱,名利权欲的纠缠,是否已使我们的心性一片芜杂或焦躁不安?你是否三省吾身过?你是否努力修为过?你是否心猿意马?你是否牛性在身?你是否能让你的心静下来,真正做到宁静以致远?其实,人的一辈子应是一个管束自我、修炼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驯化自我、放牧自我的过程。那么,“牧笛横吹,骑牛还家”就是我们追求的美好境界。写到这里,我隐约听到了悠悠的牧笛声,正从自己的心海深处响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
友情链接
新华网
人民网
光明网
中国经济网
上海社会科学院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丝路信息网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重庆社会科学院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国务院参事室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