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冥之中结“奇缘”3月14日,因为有春风徐徐吹拂,满眼绿意鼓劲儿,从崇阳县城出发,领受半个多小数的山路十八弯,非但没有烦腻感觉,反倒令人兴致勃勃。就这样来到高枧乡石咀村5组的廖佛送家里,迎面看见堂屋有幅知名人士书写的对联,起头两字正是居家主人名字——“佛送”。廖佛送,出生于1952年。“说起我的名字,跟家乡的茶峰寺有直接关联。”老人讲述说,父母廖兴庚、张自云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直到45岁,母亲都未曾有过身孕。因为求子心切,夫妇二人决定到茶峰寺修行积德,以求神灵庇佑赐子。没想到,一年多后,母亲张自云果然怀孕,并产下一子。“于是,父母怀着感恩的心态,给我取名‘佛送’”。这大概就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吧,廖佛送说,他一直都用自己的方式珍惜着这段善缘。“上世纪90年代初,我正儿八经雕刻出的第一幅作品就是《弥勒佛》。这几十年,我雕的佛像和神像最多,算起来只怕已经超过1000尊。”家乡的茶峰寺,有60多尊菩萨出自廖佛送之手,赤壁百花岭寺庙、通城余公庙、九宫庙、沙堆五帝庙,崇阳鸡鸣峰、台山祖爷庙、天灵寺、大觉寺等附近县市寺庙里,到处可见廖佛送雕刻的佛像。因为雕刻每尊作品都满怀虔诚与敬畏,廖佛送雕刻的佛像很受欢迎,很多寺庙都专门聘请他雕刻。他自豪地回忆说,1995年,通城县沙堆一吴姓人家请人雕刻刘公定主的佛像,先后换了八个雕匠,主家都不满意,“最后找到我,我先是反复揣摩主家要求,在心底暗暗画出主家想要的佛像图,然后凝神屏气,用一个星期完成雕刻,作品令主家击掌叫绝……”2
误打误撞学雕刻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这山之旮沓深处,又是穷乡僻壤,廖佛送怎么会爱上雕刻的呢?年过六旬的廖佛送记忆力很好,他笑着回想道:从我进校门拿起笔开始,就喜欢乱画乱写,尤其是画人像,我还是蛮有自信的。1963年,全国掀起学习雷锋的热潮,学校要出墙报,需要有人画雷锋像。廖佛送自告奋勇地画了一幅,虽然得到众多师生的赞叹,一名姓龚的美术老师却不服气,径直擦掉重画,结果越画越不像。“最后没办法,老师还是要我画了。”廖佛送认为,自己还是有那么一点美术天赋的。可惜毕竟只是个普通的山里娃,上完初中一年级,廖佛送就没再读书,美术方面也没有得到什么专业指导。但画画的爱好还是为他以后的雕刻打下了基础。“拿起刻刀也是个偶然。”廖佛送说,1982年,父亲去世了,可因为穷,一生没见过照相机的老人连张遗像也没有。“我根据记忆用碳笔画了一张。但是纸张保留不便,就找到一个江西雕匠,想请他照着样子雕刻出来。结果雕匠说,他不敢保证雕出来就像。那我请他做啥?!还不如我自己试着雕——”说动手就动手,廖佛送买来刻刀等工具,又托人找来一段20多公分的上好梨木,窝在家里折腾了一个多月,然后请左右隔壁来评论,结果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说雕出了一个活灵活现的老爷子。自此,廖佛送的雕刻生涯正式开始。为了贴近专业,他不断钻研学习,多方向雕刻艺人请教,并学会了素描、水粉等正规绘画技术。后来,岳飞、关公、观音、五百罗汉等等,都成为他揣摩的作品,务农之外的所有时间,廖佛送都在埋头雕刻,而他的雕刻手艺,也在乡野四周传开。3
千磨万琢寄情怀在廖佛送堂屋桌子上,摆放着一尊毛主席挥斥方遒形象的木雕,也是他津津乐道的:“这尊像,我前前后后雕刻了三年。虽然还有些不尽人意,但是能真实表达我内心对主席的敬重和怀念。”千雕万琢,都是为了寄托情怀。廖佛送说,自从迷上雕刻,自己的心境是宁静平和的,“虽然大部分时间还是得守在山坳里,但感觉人生很丰富,也很满足,世俗烦恼都入不了我的眼。”他说,艺术是有股子魔力的,总能带给人舒畅的心态。这些年来,廖佛送最得意的作品,是2013年雕刻的一尊“老寿星”。作品使用的是一段60公分的阴沉木,他只花了5天时间,就一气呵成地将一手握鸠杖、一手托寿桃的老寿星栩栩如生地呈现了出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老寿星的模样,要雕出来,就得先在脑海里细细描绘一遍。”廖佛送说,为了雕出自己心中的老寿星,他特意钻研了两年麻衣相学,“每一点滴的进步,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刻苦用心,注入真诚的情感,才有可能成功。”虽然上学时间不长,廖佛送言语之间却带些文气。因为是典型的自学成才,廖佛送暗自总结出很多雕刻技巧,但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传人。他有三个儿子,“没一个有艺术天分,对雕刻也没兴趣。”只得作罢。也曾经有个小伙子来拜师学艺,没成想,这小子学几天就跑了,还在外面打着廖佛送的旗号接活儿,结果可想而知……他觉得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吃不了苦,没耐心,自然对雕刻没兴趣。这是唯一让廖佛送伤神的原因。早在2010年7月,廖佛送就被湖北省民间艺术协会、省美术家协会、省文联文学艺术院、省博物馆联合授予“民间工艺艺术家”称号。近年,除了在传统的任务雕刻上一展身手外,廖佛送还潜心根雕工艺。他说,人活一辈子,不干则已,干就要干的像样。他立下愿景:只要还能动手,就要凭着一把雕刻刀,把雕刻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继续发扬光大。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