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16岁1人。可见,汉代童子年龄在16岁以下,一般在12岁左右。到了唐朝时,科举考试正式设“童子科”,童子年龄也有了明确界定。《新唐书·选举志上》称:“凡童子科,十岁以下”。宋朝童子的年龄又有变化,据《宋史·选举志二》:“凡童子,十五岁以下。”古代“未成年人”是如何划分的?《礼记》:“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古代多大年龄算“未成年人”?科举制度中有关童子的年龄界定并不是“未成年人”的标准。从风俗上来说,古代的划分大致有两类,即“儒家标准”和“坊间标准”。其中,男性与女性未成年的标准也不同,贵族与平民之间也存差异。“儒家标准”对未成年人年龄的表述相对清楚。据《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意思是,从出生到10岁是“幼年”,适宜学习,称10岁孩子为“幼学之年”,就是这么来的;长到20岁叫“弱年”,应该束发加冠了,此年龄段叫“弱冠之年”。从《礼记》规定来看,10岁以下的幼年相当于现代少儿阶段;20岁以下为未成年人,20岁为成年,要行中国古代特有的成年礼仪“冠礼”,又称“成丁礼”。冠礼是给男性的,女性成年礼仪叫“笄礼”。《礼记·内则》称:“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意思是,女性15岁举行笄礼,20岁可以嫁人,15岁女孩因此被称为“及(开)笄之年”。也就是说,女性15岁以下算未成年人,但事实上,这一标准并没有被严格遵守,如女性15岁时仍没定婚,笄礼就要推迟至20岁时举行。如此一来,女性就与男性一样也是20岁成年。“坊间标准”则往往以是否结婚来划分未成年与成年。据《周礼·地官》“媒氏”条:“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显然,结婚了才成人。如果一辈子不结婚,到死都是个“孩子”。笔者在农村社会调查时曾发现,至今农村里仍有戏称未婚中老年人为“孩子”的现象。古人对不同年龄孩子的称谓有哪些?《三国志》:“臣垂髫执简,累勤取官。”古人对未成年人的称呼最常见的是拿孩子头发来说事,通过发型、发式,来区别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鬌(duǒ)”,指一个人出生后第一次剪发,也是婴儿期发型。一般在孩子三个月大时,挑个好日子为孩子剪发:男孩留囟角之发,女孩留顶发;或者男孩留左边,女孩留右边。此即《礼记·内则》所谓:“三月之末,择日剪发为鬌,男角女羁,否则男左女右。”另外,“孩乳”、“襁褓”、“孩抱”等也是指婴儿期的孩子。古代孩子常留下垂至眉的短头发,这叫“髦”,因此儿童有了“童髦”的代称。“髫”也是古代儿童发式,头发下垂,故有“髫”字的词汇均指儿童,如“垂髫”、“髫发”、“髫龄”、“髫年”等。《三国志·魏志·毛玠传》便有“臣垂髫执简,累勤取官”的说法,这是毛玠陈情自述,说自己年少时已负责文册简牍工作,多年的勤勉才取得官位。孩子稍长,家长最喜欢给孩子留的发式叫“丱”(guàn),头发束成两角,这是先秦已流行的儿童发式。《诗经·齐风》中《甫田》里所描写的儿童,头发就剪成这样:“婉兮娈兮,总角丱兮。”因此,凡含“丱”的词汇基本都指小孩,如“丱童”、“丱岁”、“丱角”、“童丱”。在“丱”的基础上,又演变出了将头发束为两结的儿童发式,形状如角,通称“总角”,“总角”遂成未成年男女代称。“总角”有两个发结,如果将头发梳成一个发髻,则称为“束发”,这是男孩15岁时开始梳的发型,到了束发之年,就可以上大学就读了。唐代诗人李贺《春归昌谷》诗称:“束发方读书,谋生苦不早。”未成年男女代称中还有“羁贯”一词,这也是一种发式,女称“羁”,男称“贯”。小孩七八岁时开始换牙,称为“龀(chèn)”或“龆”。《说文解字》释称:“龀,毁齿也。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古人就此称七八岁孩子为“龀毁”、“童龀”、“龀年”、“龆年”、“龆龀”等。此外,还有引用文献经典以表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如称13岁为“舞勺”,源于《礼记·内则》里“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一语;称15岁为“成童”或“舞象之年”,则因《礼记·内则》里有“成童,舞象,学射御”的说法。(本报综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