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家乡山水令人醉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咸宁日报
“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歌唱山西的名歌,为什么有名?因为唱到了所有热爱家乡人们的心坎上。

谁不说俺家乡好,既是因为家乡真的好,也是因为我们对家乡总是满怀着浓郁情结,所以,家乡“就是好,就是好”。金窝银窝,舍不得穷窝;何况我们家乡就是金窝银窝哟!

孔艺是咸宁人,他对咸宁的山水自然有一份天然感情。咸宁是桂乡,是著名的温泉胜地,山清水秀,风景醉人。他综合创作的赞美家乡梓山湖的“五个一”文艺作品近期“出笼”,充分表达了他对家乡山水的爱戴与钟情。

所谓“五个一”,是一篇赋,一首诗、一支歌,一段视频、一本台历,用五位一体的作品形式,表达他在家乡栖居的香城泉都梓山湖新城的美景。绿林碧水、鸟语花香、白云青山、小桥钓船、露夜明月、水乡渔歌,还有那欲断又连、曲折回还的许多的美丽岛屿,都收入“五个一”的视野之中。而溢出这些作品视野之外的,是无法承载的满满的家乡情怀。

立体表现,不容易。这是跨界式的一种创作与尝试。能吟诗的,不一定能作赋;能作赋的,不一定能作歌,能作赋吟诗写歌的,或许不一定会精拍视频、巧编台历。这对孔艺来说,都是手到擒拿。他的赋,语色精美,激情澎湃;他的诗,直抒胸臆,简捷明快;他的歌,柔词百啭,韵味悠长;他是摄影专家,又是印刷商,这么多特长集合起来,汇聚在“五个一”上,肯定每个“一”都很出彩。

能出彩,需要双精到。一是梓山湖自身的自然美,确实能感人;二是文艺作品能够形象地表达这种感人之美。美是客观的,客观是一种存在。而发现与表达,是对客观美的再塑造。再塑造的关键,在于提炼描写对象的精神特质。

孔艺是写作高手,发表过许多关于文艺家的记叙文章,给人印象深刻。记得第一次看到他为人家作品集写序,我惊呼孔艺还能写文章?第一次看到他写的诗;我惊呼孔艺还会写诗?第一次看到他写的赋;我惊呼孔艺还会写赋?第一次听到他写的歌;我惊呼孔艺还会写歌?果然,他都会。这样看得多了,也就不怪了。之所以呼怪,一是过去他忙于生意,未曾见他写过文艺作品;二是怪其所写的作品出手不俗,耐看,有相当的亲度、温度、深度和广度。深入了解才知道,年轻时,他就写过许多文艺作品和评论,只是后来因为创业,写得少了。可是,功夫依然“健在”。只要功夫在,总是要释放。只要有释放,就会出精彩。

有道是针不可两头尖,刀不会两面快。可现实生活中就有多面手。他们在这方面有长处,在那方面也有长处,我们常称之谓多才多艺,在多个行业和领域里都有不俗的表现。专和博是一组矛盾,孔艺就是这组矛盾的统一者。专,让我们成为某个行当的精英。博,让我们不至于孤陋寡闻,成为跨界能者。由于人生有限,人的精力有限,精通某一行当是安身立命的基本要求,而跨行建树,就需要人既要有天分,而且很勤劳。孔艺就是既有天分又勤劳的人。勤劳,他总是早晨鸟不鸣便起床读书理事。朋友们眼中的孔艺,总是风风火火的形象,充满着活力。天分,他学习效率高、记忆力强,因此知识贮存丰厚。读书学习,使自己能够有艺术表达的基本功;多情善思,触景生情,使自己能够找到艺术表达的载体。这就是说,孔艺有才,才情与知识、技术相结合,才能碰撞绚丽火花。

我有幸受邀前去观摩了梓山湖。我深深理解孔艺先生激情澎湃地写“五个一”的理由。这是一处世个桃源,可又毗邻着“人间烟火”。在这里,一面烟水碧波,野趣横呈,又能一眼看到通向无穷繁华的京港高速和京九高铁。这里的美,是自然美,是美的自然。

当年,范仲淹没去过岳阳楼,却写出了名垂千秋的《岳阳楼记》。我们也可能不去梓山湖,却可以从“五个一”领略梓山湖之美。

假如,我们驾一叶扁舟,在青波芦苇丛中荡漾;假如,我们在月明星稀之夜,与三几好友秉壶夜饮;假如,我们在这里有一住处,鸟鸣而起,卷帘启望,看淡云镀波,听风轻水声,当是何等的情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