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至18日,汪国真老师受邀来到咸宁,我全程陪同。和汪老师一起登潜山、赏楠竹、寻桂树、访赤壁,几天时间,他跟我讲诗歌、谈音乐、聊书法、拉家常,一个潇洒豁达、儒雅博学、平易朴实的诗人给我和咸宁人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在桂花博物馆,他题“撷香亭”相赠,在博物馆,他书“传承文明”祝愿,参观规划馆,他写下“创新”寄予厚望。汪老师对咸宁的山水美景、人文历史赞不绝口,写下盛赞的诗句“香城满城皆香/从此不识芬芳”,一时间,吟诵汪老师的诗句成为咸宁人的一种新追求、新时尚。汪老师回京不久,《光明日报》上就发表了他的《咸宁三题》。不久在微信上,我收到汪老师发给我的图片,打开一看,是“撷香亭”几个字制作好的匾额电子版。他让我把这转发给潜山风景管理处的领导,并告诉我:这三个字是我回家后重新写好,并盖好印章制作好了的,这个做成匾牌挂在亭子上比上次在桂花馆里仓促题的字效果会更好。我惊讶于他精益求精的艺术态度,感叹他平易近人的处世风格,更感谢他对咸宁人民的亲切、友好,也深深感受到他严谨的态度、朴实的品格和至真至善的人生境界。后来的日子,我和汪老师经常交流,我们聊诗歌、聊工作生活近况,每次听到我取得一点成绩,他总是夸奖和鼓励我。所以这两年我更加勤奋,笔耕不辍,我的诗歌也有质的飞跃,在国家级报刊频频亮相。汪老师几次说有机会再来咸宁看看,我也表示想请他来给女文学爱好者授课,他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年前联系,他一直没有跟我提半句有关生病的事。年后各种事情忙碌,我竟然忘记主动联系他,谁能料想到,当再次得到他的消息时,竟然是晴天霹雳。从年少、年轻到中年,从偶像、熟人到朋友,汪老师本人和他的诗歌影响了我半辈子,并将影响我一生。比如《热爱生命》“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读着、读着,我骨子里就充满如同诗人般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之情,面对一个个工作生活中的远方,我就会拼尽全力。比如《山高路远》“双脚磨破/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双手划烂/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如果双脚磨破,就让青春的热血和夕阳一起把小路涂抹成一抹瑰丽和温暖;如果双手划烂,就把荆棘变作杜鹃入诗入画。多么淡定、豪迈和坚韧!这是自然和心灵最美的景致啊!读着读着,我听见他行走的脚步铿锵,正把灵魂的内涵和品格的高度丈量。诗歌和人格增加高度的他,如此高大,高大得我今生无法攀登;笑起来酒窝里都是亲切的他,如此亲近,亲近得我伸手可及却又视而不见;他脚步匆匆,走得如此悠远,悠远得不够我今生追述……如今,诗人的诗歌仍在我耳边回响、在记忆里飘荡,诗人的音容笑貌依然在我心里、在我的文章里年轻,一如今天、过往和未来的杜鹃花开,一样美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