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72小时救援五大疑问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咸宁日报
从沉船发生到现在,“东方之星”长江客船的搜救工作和方案一直牵动人心。救援方式主要分为现场水下救援、水上救援和沿江搜寻。水下救援的方法是如何确定的?作为现场施救中的重要环节,水下救援的方法始终备受关注。目前来看,切割、扶正和潜水搜救三个方案已合而为一。事实证明,在这次“东方之星”失事客船救援中,潜水员已成为搜救的中坚力量。在搜救工作中,面对水速快、水体浑浊、沉船内部已变形、舱内杂物多等危险情况,许多用于地面搜救的高科技设备作用有限,只能靠潜水员水下探摸展开作业,难度很大,基本是24小时作战,轮番下水。在不分昼夜的搜救过程中,潜水员们救出了多名幸存者。有救助打捞专家表示,潜水员下水搜救为最稳妥和有效的搜救方式。无论是切割船体还是扶平沉船,前期都需要调集起重船等相关重型设备,并做大量准备工作,明确实施的过程和具体的方式方法,准备的时间比较长。同时,切割船体或扶平船只和直接下水搜救相比,是间接开辟搜救道路,并不如潜水员下水搜救更加直接。除此之外,切割船体或扶平船只都有可能对幸存者造成二次伤害,带来危险。因此,当船只发生翻转下沉事故时,首选方案是潜水员下水搜救,尽量多地找到幸存者。为何采用船舶整体扳正起浮方案?据专家介绍,采用船舶整体扳正起浮方案,能够尽快地全方位对所有舱室进行排查,有利于在最短时间搜寻失踪人员,最大限度保护逝者尊严。整体扶正打捞作业符合行业专业做法和国际惯例,技术较为成熟。根据专业计算和评估,目前沉船现场船舶的起吊能力已经能够满足扳正和起浮作业的需求,从全国抽调的潜水、打捞、救助、船体、船舶修造等领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将提供技术支持保障。为何不更早扶正沉船?翻船事件发生后,不少网友表示,为何不在第一时间扶正沉船?“当时船倾覆时,上层的舱室都灌满了水,下层的舱室还有空气和空间、有生存条件,如果马上扶正,上层的水会灌到下层,船体里的生存空间会受到影响。”北京天地华泰采矿工程技术公司总工程师王克武说。王克武同时表示,若在仍有生命生还的情况下将船体翻转,会造成二次伤害,因此,此时最重要的是保持船体稳定,生存者可能还有希望。在现场指挥救援的王志刚也表示,把72小时作为生命标准线,在此之前要千方百计确定有无生命;如果72小时到了,确定没有生命,再把船翻过来,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为何不更早切割?在一开始实施救援时,救援人员通过敲击船体的方式得到了被困人员的回应,说明船体还有未完全被水浸没的地方,这些空间被称为“气穴”。“气穴里的空气可供被困人员呼吸,很可能存在幸存者。但要判断哪有气穴并不容易。”大连海事大学救助与打捞专业教授弓永军介绍,救援人员也不能随意切割船体,以免幸存者陷入更危险的境地。也有业内专家表示,要尽可能确定哪里可能有人,哪里没人,必须要做出准确判断,否则有可能会做“无用功”,即切开之后找不到被困者。相关技术人员也必须要查阅客船的建造图纸,精确切割面积和切割位置。除此之外,盲目切割有可能会碰到储油舱等部位,造成船体发生爆炸等危害。之所以船底还能浮在水面上,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船内特别是船的底层还存在空气,也就是形成空气舱。如果盲目在船底开洞,舱内气体泄漏后,可能造成倒扣的船只浮态失衡或快速下沉,那么整个救援就会失去意义。水上救援也有“黄金72小时”?“水上救援不同于陆上救援,水上险情具有突发性强、时效性快、救助难等特点,而此次长江事发游轮是一下子倾覆,人员救援的难度更大,还在船上的游客存活几率比较小,‘黄金72小时’这样明确的时间段很可能并不适用。”《解放日报》援引一位专家的观点称,由于事发船上多为老人,此次救援更是要和时间赛跑。这位专家曾在事发航段参与过救援的海事打捞。上述专家指出,“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主要是按照人的生命系统维持时间来说的,但和经历陆地灾难不同,人在水中最受考验的是“失温”和“呼吸”两大问题。“人落水后本能地会挣扎,但动得越多失温越快,很多人遭遇海难后其实是冻死的。在冬天,若无经验者在落水后乱动,5、6分钟的时间就会休克。好在目前长江监利段的水温不会很低,应该在18摄氏度左右,对于生命存活有利。”该专家还指出,由于船体是直接倾覆,而非碰撞后侧翻沉没,船舱内的水密性已不能用常规情况来衡量,游客生还可能主要建立在所处空间是否有氧气供给等情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