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着专家帮忙调理
“1、2、3、……99……999”,高考马上就到了,部分考生睡眠也越来越差,躺在床上数山羊,还是难以入睡,所有关于高考的坏结果总是在脑海中闪现,赶也赶不走,一声叹息:今天晚上又睡不好了;一堆焦虑:要是明天高考,这可怎么办呀?专家给这类考生开出了几剂药方,调整睡眠:▲考生平时什么时候睡觉,高考前几天就什么时候睡,根本不用打破自己平时的习惯,尤其是高考前一天,不要刻意地早睡,不要表现出与众不同。▲睡前吃点东西。考生在临睡之前可以喝一杯牛奶或者吃一个苹果,这样能够促进睡眠。但要注意临睡前不要吃大量的西瓜、喝过多的饮料等,否则会增加夜间小便次数,影响睡眠质量。▲睡前用热水泡脚,并做头部和脚部按摩,可以提高睡眠质量。▲如果实在睡不着,熄灯后仰卧在床上,让眼睛自然闭上并反复做深吸气,同时可以听一些轻松的音乐。▲睡觉前,尽量不去想高考时会出现什么样“万一”,应对自己保持自信,形成乐观的情绪。▲上床后熄灯躺下仰卧,先做3至5次深呼吸,然后想象在黑暗中有一个不太亮的白点,并集中注意力控制这一想象中的白点缓慢地进行圆周运动50次,再换成缓慢地勾画五角星轨迹50次。如果感到心情改变不大,则重复上述意念运动程序数次。然后再进行两次深呼吸,就对自己进行一次暗示:我已经睡着了,这样就可以起到良好诱导入睡的效果。关于饮食
考生补身不必“大冲刺”同类天然食品比补品好在备考阶段,是不是需要多吃些补品?专家不推荐补品。因为补品的功能因人而异,况且我们很难区分补品的好坏。低劣的补品容易引起考生考前上火、便秘、过敏等不良反应。专家认为,药补不如食补。健脑益智的功能也能从很多天然食品中摄取,比如:鱼类、虾类、贝类、牛奶类、豆类、蛋类(特别是蛋黄)、坚果、香菇、苹果、柑桔、海带、胡萝卜和花菜等。早餐要干稀相结合为避免考试中上厕所,是不是早餐尽量少喝水?专家说:早餐不喝水也不正确。正确的做法是要注意干稀结合。既可避免口干、上厕所频繁等状况,而且也更易于消化吸收,充分得到早餐的营养;其次,鸡蛋和牛奶在早餐中必不可少,而其他食品可以搭配、更换。比如:干粮可以是面包、馒头或包子等;早餐后适量食用水果也值得推荐,比如:半只苹果或几个小番茄。早饭不能吃太饱早餐的营养直接影响到考生一天的发挥,但要适量,绝对不能吃得太饱、太油腻。如果考生吃得太多,可能会感到腹胀,一方面在乘车时就会感到不适,出现晕车;而另一方面,血液会大部分都聚集在肠胃,而脑部也会因供血不足而影响发挥。有的学生甚至由于腹胀导致思想无法集中,这些都是应该避免的。多吃新鲜蔬果补充维生素C考试期间,要保证优质蛋白质的供给。因为蛋白质不足容易导致人体疲劳,考试期间蛋类、牛奶、鱼肉类和豆制品不可缺少。此外,还要保证摄入充足的维生素和无机盐。当人处在紧张状态时,维生素C的消耗会增加。新鲜蔬果是维生素和无机盐的良好来源。
(本报综合)关于家长:家长要做到“三位”学习上适当缺位,少唠叨总复习阶段,考生十分辛苦,有的家长还在给考生找复习资料,有的家长开始收集各区县的模拟试题,有的忙于给孩子找家教,除了学校的练习外,又平添了一份家庭练习,使考生负担过重。有的考生不听家长安排,造成矛盾,考生、家长心情都不舒畅。家长不必过多干预,一般只是询问一下复习计划、薄弱学科,督促考生按复习计划复习,抓好薄弱环节,这就可以了。生活上及时补位,多照顾给考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复习环境,这是家长能做也完全可以做好的。生活要有规律,起居、饮食、户外活动有序;减少客人来访,减少电话和缩短通话时间,电视新闻要关注,其他节目能否少看、不看;家长也找几本书,读书、看报,营造一个文化氛围,营造成一个学习氛围,这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心情上要“越位”,尽量放松“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但孩子能不能考上理想的大学,是多年来家庭、学校教育的结果,不是这几天能决定的。高考临近,这个时候家长的责任是帮助考生调节好心态,做考生的知心朋友,少一点埋怨,少一点批评,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关心,让孩子把心里的话说出来,让孩子有机会释放一下心理压力,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家庭氛围,这是十分重要的。
不要对孩子说:高考时,别紧张!很多家长、老师喜欢在考前勉励孩子:“不要紧张啊!”根据心理规律,孩子潜意识中接受的只有“紧张”两字,越是限制他,就越会发生不想看到的局面。也就是“不要紧张”往往暗示“紧张”。一些自我约束力较强的学生,虽然成绩相对优秀,但受暗示性也强,往往更容易感受到考前焦虑,同时他们的自我要求和期望远高于一般学生,心理压力也更大。有些优秀学生喜欢表面上说“不紧张”,故作洒脱,但他们只是把情绪封闭起来,而到考试时,他们表现得比一般人更焦虑。因为他们始终不敢面对自己内心的焦虑。紧张情绪会干扰理性思维,导致学生考试状态不佳甚至失常发挥,如果掌握放松方法,就可以把放松当作工具来代替紧张。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