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保户”。父亲每半个月从公社回一趟老家,总是骑着一辆借来的永久自行车,后座载着满满一蛇皮袋东西,那是自费买来分送给乡亲们的农用物资。那些年,父母的工资大部分都接济了乡邻。后来,父亲经过多方筹措,为村里新修了第一条水泥路,村民出行总算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日子;父亲还给村民接通了电线,漆黑的小山村里第一次亮起了明晃晃的电灯。我上初中时,奶奶再也做不动农活,这才搬到县城。奶奶经常说:“我活了大半辈子没有任何财产,只有几句话留给你们,对人要知恩图报,要敬老,爱小,同辈间要互帮互好。”县城的生活仍很窘迫,全家七口人,仅靠父母一点微薄的工资度日。我至今还记得,除了过年餐桌上能见到肉,平常是难见荤腥的。缺油少盐的日子久了,我和弟弟妹妹看到猪油都想啃一口。还是奶奶有办法,买来五毛钱一扎的海带,洗净后切丝,放入一大锅开水中,滴上几滴猪油,便成了美味无比的佳肴。当一大盆海带汤端上桌,我仗着个子高,给自己添了满满一大碗。可还没来得及吃,奶奶的筷子就敲在我手背上。她给弟弟妹妹各盛了一碗汤,异常严肃的说:“你是老大,对大人要有孝心,对弟弟妹妹要有爱心。”虽然不高兴,但这句话却被我牢牢记在心里。可惜奶奶没能看到我成家,就永远地离开了。当我有了孩子,经常用奶奶的话教育他,带着他到福利院看望老人,给他们买些水果点心。带他到郭林路小学,为留守儿童送去学习用品。虽然年幼的儿子对做这些事情的意义还不太懂,但家庭的潜移默化使他渐渐长成一个有责任感、有爱心的小伙儿。记得儿子上初二的一个早上,向我要了20元钱过早和买水喝,谁知中午放学路上他竟差点中暑晕倒,被几个同学搀扶了回来。同学告诉我,儿子把钱给了路边一位卖馄饨的阿姨,自己一上午滴水未进,因为他听说阿姨的孩子得了白血病。儿子的举动既让我心疼,又令我无比欣慰。从儿子身上,我已然看到了祖辈、父母、我们和孩子,四代人“勤俭,尚学,良善,知恩”的风尚在一代代传承下去。奶奶的话虽然不是哲理,但却透着最朴素的生活道理,成为我们代代相传的家风。(作者单位:建行咸宁分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