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爱的传承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咸宁日报
我的祖上没出过什么光宗耀祖的大人物、大事件,一直到我们这一代,都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家庭。我奶奶的老家在江西修水县,因家乡受灾,奶奶一路逃难来到通城县九岭乡长港村,走累了,便把随身包裹挂在路旁树枝上。一不小心,奶奶忘了包裹,直到走出很远才想起。奶奶一边往回赶,一边许愿,如果包裹还在,说明这里人心淳朴,是个可以落脚的地方。等她赶回一看,包裹还挂在那,于是奶奶留在长港村,经人撮合嫁给我爷爷。爷爷身体不好,干不了农活,家里家外全靠奶奶操持,日子过得非常清贫。等父亲到了入学年纪,由于家穷没钱送他上学,好强的奶奶砍了10来担柴给学校,才算勉强抵了第一学年的学费。从父亲上学起,家里的鸡蛋是断断不舍得吃的,奶奶用它们换作父亲的学费。父亲读书非常刻苦,天没亮就起床,光着脚丫走四五里山路去上学,从来没有迟到或旷课过。他的坚持,使他成为全大队唯一上过高中的“高学历”人才。爷爷50来岁撒手人寰,家里经常寅吃卯粮,填不饱肚子。左邻右舍纷纷伸出援手,在奶奶最困难的时候,这家给一小筐土苕,那家送一把苋菜。这些事让奶奶一辈子都记在心上。后来父亲参加工作,成了家,日子有所改善。虽然奶奶不识字,但她经常对父母说:“福来福往,知恩必报。我们家受过乡邻们接济,你们也要回报他们。”父母那时添了我们姐弟仨,家里依然一贫如洗,但全家省吃俭用,自己种菜种地,把微薄的工资省下来给乡亲们买农药化肥。奶奶是个能干的人,她种的粮食总比别人家收成要好,可我们一日三餐吃的还是苕丝饭,几乎难得吃到一碗香喷喷的白米饭。米饭到哪去了?原来村里有个得了肺气肿的孤寡老人,奶奶把不多的稻米隔三差五送给这位

“五保户”。父亲每半个月从公社回一趟老家,总是骑着一辆借来的永久自行车,后座载着满满一蛇皮袋东西,那是自费买来分送给乡亲们的农用物资。那些年,父母的工资大部分都接济了乡邻。后来,父亲经过多方筹措,为村里新修了第一条水泥路,村民出行总算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日子;父亲还给村民接通了电线,漆黑的小山村里第一次亮起了明晃晃的电灯。我上初中时,奶奶再也做不动农活,这才搬到县城。奶奶经常说:“我活了大半辈子没有任何财产,只有几句话留给你们,对人要知恩图报,要敬老,爱小,同辈间要互帮互好。”县城的生活仍很窘迫,全家七口人,仅靠父母一点微薄的工资度日。我至今还记得,除了过年餐桌上能见到肉,平常是难见荤腥的。缺油少盐的日子久了,我和弟弟妹妹看到猪油都想啃一口。还是奶奶有办法,买来五毛钱一扎的海带,洗净后切丝,放入一大锅开水中,滴上几滴猪油,便成了美味无比的佳肴。当一大盆海带汤端上桌,我仗着个子高,给自己添了满满一大碗。可还没来得及吃,奶奶的筷子就敲在我手背上。她给弟弟妹妹各盛了一碗汤,异常严肃的说:“你是老大,对大人要有孝心,对弟弟妹妹要有爱心。”虽然不高兴,但这句话却被我牢牢记在心里。可惜奶奶没能看到我成家,就永远地离开了。当我有了孩子,经常用奶奶的话教育他,带着他到福利院看望老人,给他们买些水果点心。带他到郭林路小学,为留守儿童送去学习用品。虽然年幼的儿子对做这些事情的意义还不太懂,但家庭的潜移默化使他渐渐长成一个有责任感、有爱心的小伙儿。记得儿子上初二的一个早上,向我要了20元钱过早和买水喝,谁知中午放学路上他竟差点中暑晕倒,被几个同学搀扶了回来。同学告诉我,儿子把钱给了路边一位卖馄饨的阿姨,自己一上午滴水未进,因为他听说阿姨的孩子得了白血病。儿子的举动既让我心疼,又令我无比欣慰。从儿子身上,我已然看到了祖辈、父母、我们和孩子,四代人“勤俭,尚学,良善,知恩”的风尚在一代代传承下去。奶奶的话虽然不是哲理,但却透着最朴素的生活道理,成为我们代代相传的家风。(作者单位:建行咸宁分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