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退出
注册
搜索
首页
每日要闻
高层讲话
深度观察
专家视点
长三角合作
地区发展排行榜
经济运行报告
区域动态
产业地图
旅游发展
新区及开发区
热点问题
研究中心
关于我们
首页
媒体报道库
湖北省
咸宁市
科教
文章详情
俩父子的雕刻“加减法”
2022年01月20日
10
阅读
来源:咸宁日报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崇阳县路口镇的一个小山村里,大学生舒坦与父亲舒宇阳痴迷于雕刻,醉心于“指尖上的艺术”,践行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栩栩如生的雕刻作品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日前,记者一探究竟。乖儿子回乡承父业其实,今年28岁的舒坦走上雕刻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舒坦是湖北艺术学院的毕业生,学的美术专业,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他曾到广东和武汉等打过几年工,但总是感觉现实与他的梦想总有一步之遥。再三思索后,他豁然开朗:原来自己魂牵梦萦的依然是故乡,那一缕缕乡愁在他梦中刻骨铭心,挥之不去。2014年,舒坦决定告别飘泊的打工生涯,他要回家拜父为师,学习雕刻。这样也可以把家里的雕刻传统继承下去,进一步发扬光大。“祖传有一双巧手,我不想在我们这一代失传了!”舒坦笑呵呵地说。因为从小耳濡目染,在跟着父亲学雕刻时,舒坦显得轻车熟路。但舒宇阳还是严格要求儿子:先练习近三年的基本功,打粗、大粗、小粗、细工、精磨、上色等等,舒坦也显示出了过人的天赋。“专科”出身的舒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素描也好,写生也好,特别是在画画中“抓形”比老爸还要厉害。有时父子俩轮流当模特,让对方去抢抓“喜怒哀乐”,渐渐地,舒坦的雕刻功底日益巩固,雕刻技艺进步不少。“年轻人眼睛好,细工比我要强!想象力也丰富!”说到儿子现在的手艺,舒宇阳这样评价。看着舒坦的技术越来越好,妻子杨含也与有荣焉。她也非常看好根雕的前景,还在网上开了一个网店,专门帮助公公和丈夫销售根雕。“今后不仅要开网店,名声大了后打算开实体店,也让老婆尝尝当老板的滋味!”舒坦的笑言中含有几分羞涩。见到儿子儿媳这样倾心根雕事业,舒宇阳心里特别高兴。他认为,现在的年轻人静下心来做根雕的实在很少,他还一度担心自己的技艺无法得到很好的传承,如今算是放下了心。老父亲潜心于雕刻日前,走进崇阳县路口镇白羊村村民舒宇阳的家中,随处摆放着木雕与根雕作品,有观音菩萨、更有慈眉善目的寿星、怒目而瞪的罗汉、展袖欲飞的仙女……件件惟妙惟肖。59岁的舒宇阳一边端详着自己的作品,一边回忆当时走上这条路的缘由:小时候,父亲教他“捏泥巴”,一团团黄泥在父亲的手中变成了神态逼真的人物雕塑。这让他觉得神奇不已,从此不知不觉爱上了雕塑。成年后,舒宇阳开始在不同的地方锤炼自己的技艺。在一家仿古家俱厂,他专门为家俱进行彩绘和描金。家俱厂倒闭后,他又被雇请到一家大理石厂从事石雕,用机器钻头在大理石上雕人物、屏风、浮雕等。尔后,舒宇阳想继续潜心钻研技术,便干脆辞去活计,回到家里练习,没有钻头他就自制工具,用开矿用的钢钎磨成钻头。此外,他不断地与雕刻艺人互相切磋交流,学会了素描、水粉等正规绘画技术。务农之外的所有时间,他都在埋头雕刻。功夫不负有心人,舒宇阳的雕刻手艺,在乡野四周传开。舒宇阳不仅擅长根雕、木雕和泥雕等,还自创琢磨了一种“根书”,即用树根拼成书法作品,被称为一绝。“书法家的狂草很好看,当时我突然想到,有些树根苍劲有力,自然天成,是不是可以用树根来拼成一副根书呢?”他说明当初灵感的来源。2002年,在崇阳县花木盆景展览中,舒宇阳自创的《根书》斩获一等奖。舒宇阳对雕刻的热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儿子舒坦。“我受父亲的影响,想不到自己的儿子舒坦也跟我当初一个样。”他感叹地说。父子俩巧做“加减法”父子俩一起从事雕刻,因为所处时代不一样,阅历不一样,两人的秘诀也是千差万别。舒宇阳擅长做“加法”,而舒坦则擅于做“减法”。这从何说起?舒宇阳告诉记者,这是根据雕刻的材质不同决定的。泥雕是用泥巴慢慢粘出来的,所以是只能“加”不能“减”,而根雕和木雕则恰恰相反,做的是“减法”,不能“加”。舒宇阳擅长做“加法”是由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小时候家里比较穷,但是由于自己爱好画画,家人总是想办法满足他的要求。但后来他觉得笔和颜料太费钱,就决定自己用泥巴捏,这样既可以省些开支,又可以随心所欲发挥自己的想象。舒宇阳在做加法时,也有自己的小秘决,偌大的泥雕里面实则可以用一个小铁丝网,这样就撑起了骨架,既可以省工也可以省料。在舒宇阳的家中,大大小小的泥雕作品有不少。“这两尊是我的父母!”据他介绍,自己最先用泥巴雕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双亲,独具匠心。而舒坦因为有着良好的美术基础,对于根雕木雕则更加擅长。当然,舒坦也表示,自己做的虽然是减法,但是该留的则提前要保留下来,否则悔之晚矣。原来,在木雕中特别对人物雕刻时,一定要将脸部鼻子处留高一点,反之则会把鼻子“挖塌”了,一来不好补,二来也不美观。总的来说,父子俩千雕万琢,都是为了寄托情怀。自从迷上雕刻,舒宇阳和舒坦父子俩感觉自己的心境永远宁静平和,把“乡愁”雕成工艺品,既陶冶了自己的精神情操,又充实了自己的艺术视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
友情链接
新华网
人民网
光明网
中国经济网
上海社会科学院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丝路信息网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重庆社会科学院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国务院参事室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