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退出
注册
搜索
首页
每日要闻
高层讲话
深度观察
专家视点
长三角合作
地区发展排行榜
经济运行报告
区域动态
产业地图
旅游发展
新区及开发区
热点问题
研究中心
关于我们
首页
媒体报道库
湖北省
咸宁市
其他
文章详情
秋意浓 暖身心
2022年01月20日
10
阅读
来源:咸宁日报
深秋饮食讲究“黑白配”时值深秋,气温也一天比一天低。在饮食方面,“黑白配”的模式能帮助人们缓解深秋的各种不适,并为寒冬的到来做好充分的准备。深秋时节应该多吃点白色食物,因为“燥”是此时最明显的气候特点之一,而大白菜、白萝卜、百合、白莲子、银耳、莲藕、杏仁等“白色食物”具有润秋燥的作用。具体来说,百合能润肺止咳、清心安神,适合煮粥或清炒时放上几片;银耳有润肺生津、补养气血、滋肾益精等功效,可以用来凉拌或煮粥;莲藕有明显的开胃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益血益气等功效,还可增强人体免疫力,可以短时间清炒或煲汤;山药有滋肾益精、益肺止咳的作用,可以直接蒸着吃,也可用来煮粥或煲汤。深秋时节餐桌上还应该多些黑色食物,因为“冷”是此时另外一个明显的气候特点,而黑米、黑木耳、黑枣、黑芝麻、黑豆等“黑色食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并具有一定的暖身功效。具体来说,黑米具有滋阴补肾、健脾暖肝、补益脾胃、益气活血、养肝明目等疗效,可用来熬粥;黑豆有补肾强身、解毒、润肤的功效,可以与羊肉一起炖汤喝,或者用来打豆浆;黑芝麻有补肝肾、润五脏的作用,可用来打豆浆或直接煮粥喝;黑木耳有利于降血脂、降血糖、抗血栓等,还有抗辐射、抗溃疡等作用,最常见的吃法是凉拌和清炒。总体来说,深秋时节,餐桌上来点“黑白配”,如黑米粥配炒莲藕,蒸山药配凉拌木耳,既润燥护肺,又强肾暖身。缓解“秋乏”吃点儿什么好多喝水在一些特定的时间补水将会收获惊喜,比如在早上刚起床喝一大杯水,除了能有助于保持身体水分之外,还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并避免便秘。如果喝不惯白开水,不妨在水里放入一些蜂蜜、柠檬汁等调味。富含镁的食物镁被称为“生命活动的激活剂”。日常生活中多摄取一点儿镁元素,就可以轻松收到提神的效果。在所有的食物中,坚果、甜菜、菠菜等含有较多的镁,这些食物一定要多吃。全谷类食品我们常说的疲倦一般指大脑疲劳,这个时候吃一些碳水化合物可以起到提神的效果。碳水化合物是大脑能量的来源,因此在平时可以多吃一些地瓜、燕麦片等全谷类食品。多摄入碱性食物“秋乏”与体液偏酸有关,多吃碱性食物能中和肌肉疲倦时产生的酸性物质,有助于消除疲倦。应多吃些含维生素的碱性食物,如西红柿、茄子、马铃薯、葡萄和梨等。秋季养生需保暖六个部位头部头部为“诸阳之会”,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部位。因此,感受风寒邪气,头部首当其冲。寒气入侵头部,会引发感冒、鼻炎、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等,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还易发生高血压、急性心梗、中风等。气温突降时,老人外出可以戴顶薄绒帽,下雨时要及时把头部保护起来。每天清晨可梳头百余次,使头皮微热,有利于头部经络气血通畅,促进诸阳上升,百脉调顺。晚上最好不要洗头,洗完头一定要用毛巾擦干或者用吹风机吹干。口鼻口鼻是空气进出的通道,寒气可以随呼吸侵入肺部。恶心、呕吐、咳嗽、吐痰、鼻塞、打喷嚏等,都是口鼻受寒的表现。深秋季节出门,建议出门戴上口罩。颈部颈部是人体的“要塞”,上承头颅,下接躯干,是神经中枢最重要的部位,更是心脑血管的必经之路,如果受寒,不但加重颈椎病,还会引发其他慢性病。因此,深秋应穿立领装,外出时戴围巾,对预防心血管病等有一定好处。肚脐肚脐是最怕着凉的地方,屏障功能较差,易受凉而染风寒。因此,冷天可以用热水袋、暖宝宝等给肚脐保暖,平时穿件贴身的纯棉背心,避免受凉。腰部腰为肾之府,加上“带脉”又环绕腰部,若腰部受寒,易引发疼痛,全身乏力。因此,深秋最好选择长款衣物,或专门佩戴护腰。闲暇时可用双手搓腰,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每次做50—100遍,起到温煦肾阳、畅达气血的作用。脚底脚部皮下脂肪层薄,保温性差,又远离心脏,易使血液循环不畅。脚一旦受寒气侵袭,会导致抗病能力下降,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风湿性关节痛等病的患者易旧病复发。建议穿保暖透气、吸湿性好的棉袜,每天晚睡前,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20分钟,可将寒气从足底排散。然后按摩脚掌的涌泉穴,起到调理脏腑、舒通经络的作用。(本报综合消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
友情链接
新华网
人民网
光明网
中国经济网
上海社会科学院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丝路信息网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重庆社会科学院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国务院参事室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