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退出
注册
搜索
首页
每日要闻
高层讲话
深度观察
专家视点
长三角合作
地区发展排行榜
经济运行报告
区域动态
产业地图
旅游发展
新区及开发区
热点问题
研究中心
关于我们
首页
媒体报道库
湖北省
咸宁市
其他
文章详情
“五一”假期,这些健康防范莫“放假”
2022年01月20日
10
阅读
来源:咸宁日报
五一假日到来,市疾控中心提示,今年五一假日期间,要重点做好新冠肺炎、诺如病毒肠炎、手足口病、蜱传播疾病、动物传播疾病和食物中毒的预防与防范。预防新冠肺炎:建议旅行归来自我观察14天假日期间,应避免前往疫情流行及中高风险地区,特别是避免非必要的跨境旅行。继续做好自我防护,坚持“防疫三件套”:坚持佩戴口罩、社交距离、个人卫生;牢记“防护五还要”:口罩还要戴、社交距离还要留、咳嗽喷嚏还要遮、双手还要经常洗、窗户还要尽量开。旅行期间,尽量避免到人群聚集、空间密闭、通风较差场所活动。持续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出现可疑症状时,及时就诊,并做好防范感染他人的措施。市疾控中心建议,旅行归来应自我观察14天,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做好防范感染他人的措施,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旅行史。假日期间还应按照安排接种疫苗。诺如病毒肠炎:贝类海产品应深度加工后食用诺如病毒肠炎最常见临床症状为呕吐和腹泻,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多数患者症状持续2—3天后恢复。极少数可发生重症甚至死亡。发生重症的高危人群为高龄老人和低龄儿童。市疾控中心建议,要注意经常洗手,不喝生水,不吃未烧熟煮透的食物和未经消毒的奶,牡蛎等贝类海产品应深度加工后食用,不吃不干净的水果和蔬菜。手足口病:4月至6月是高发季节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4—6月是高发季节。手足口病通常病情较轻,呈自限性,7—10天病程后可完全康复。患儿发病初期常出现发热、食欲不振、疲倦或咽喉痛。发热1—2天后,在舌头、牙龈和/或两颊内侧等口腔部位出现水疱,痛感明显,这些水疱初期为细小红点,后形成溃疡。另外,多数患儿手掌、脚底会出现皮疹,皮疹通常不痒,有些皮疹带有水泡,其他部位如臀部、膝盖、肘部、躯干等也可能出现皮疹。部分病例无发热。少数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市疾控中心建议,触摸口鼻前、进食前、如厕后、更换尿布后,用清水、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绢或纸巾遮住口鼻。蜱传播疾病:野外活动穿长袖衣裤带酒精5—7月为蜱活跃期。患者发病通常在被蜱叮咬后1—2周,主要表现为发热,伴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腹泻等,部分有头痛、肌肉酸痛等,少数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因此,野外活动应穿长袖衣裤、扎紧裤腿、裸露皮肤涂抹蚊虫驱避剂等,避免在草地、林中久坐。一旦被叮咬,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再用尖头镊子取下,用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必要时向医务人员咨询。动物传播疾病:避免进入野禽等动物栖息地人通过接触动物如饲喂、抚摸、屠宰、剥食、加工等,食用未煮熟的动物产品如肉、蛋、奶等,接触动物栖息地环境等方式,可能会感染上禽流感、狂犬病等动物传播疾病。因此,要避免进入野禽等动物栖息地,不接触、不食用野生动物。尽量避免直接接触任何动物,特别是来历不明动物。不吃未烧熟煮透的肉、蛋、奶等动物产品。食物中毒:不采集、不食用不明野生菌及野生植物假日期间,聚餐和在外就餐机会增加,食物中毒风险也相应增加。食物中毒通常进餐后短时间内急性发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腹痛以上、中腹部持续或者阵发性绞痛多见,呕吐物多为进食之食物;常先吐后泻。市疾控中心建议,外出就餐时,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饭店或餐厅;不食用来历不明的食物,不采集、不食用不明野生菌及野生植物。需要提醒的是,警惕毒蘑菇中毒。5月,山林、田野、公园等地出现大量的野生蘑菇,但绝大多数野生蘑菇为毒蘑菇,且仅凭肉眼难以识别。预防毒蘑菇中毒最简单方法就是收住手、管住嘴,不采不吃。若误食野生蘑菇后出现不良症状,请立即就医,同时应保留剩余蘑菇样本,以便开展针对性的治疗。预防误食马桑果中毒。外出郊游踏青,不要采摘、购买、进食不认识的野菜及野果。个别有毒野果如马桑果,和常见水果的外观相似,不易辨认。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
友情链接
新华网
人民网
光明网
中国经济网
上海社会科学院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丝路信息网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重庆社会科学院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国务院参事室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