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琴
胜日寻芳,无边光景焕然一新。进入冬至时节,美丽的恩施依然有着无边的光景,吸引着海内外游客的目光。
据州旅游委消息,相比往年,我州冬季旅游产品逐渐丰富,巴东沿渡河温泉旅游产品即将建成,宣恩椿木营高山滑雪场有望今冬投入运营。
全州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经历了2009年至2010年的起步、2010年至2014年的跨越、2014年至2016年的转型升级三个阶段。而近五年的跨越与转型,使生态文化旅游业发生了质的飞跃,恩施州已然成为集观光旅游、养生度假、户外运动等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
一
犹记得,沪渝高速公路、宜万铁路开通,打开了封闭的山门,沉寂的恩施迎来旅游“井喷”,还引发了一场“两路开通后,恩施怎么办”的大讨论。全州上下思路大开:发展旅游,是恩施州的重要出路之一。
2011年,州第六次党代会首次提出:“壮大旅游产业,加快旅游州域化进程。”
从此,旅游州域化成为共识。
2013年、2014年,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正伟先后两次视察恩施。他强调,要把旅游业作为贫困山区发展的“牛鼻子”。
2014年,州委召开六届五次全会,出台《关于推进产业链建设加快产业兴州步伐的意见》,明确提出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打造全域性、全产业、全要素、全价值、全时段的旅游产业链。
旅游产业链的提出,对旅游州域化进行了深化、细化、实化,进一步找准了突破路径和努力方向。
2015年5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到恩施调研,强调要着力推进生态保护、旅游开发、扶贫攻坚有机结合,加大对贫困人口参与旅游经营服务的扶持力度,让他们分享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红利,将绿水青山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2015年10月、12月,州委相继召开六届八次、九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旅游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旅游+”的整合力、提升力和带动力,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融合发展,让全域旅游站在一个新的起点。
二
渐进式的发展,在政策机制创新的推动下,全域旅游发展如虎添翼。
州及各县市出台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措施。5年来,州政府直接奖励市场主体的资金超过350万元,州、县每年从本级财政预算超过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旅游发展。州委、州政府还把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对县市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指标。
5年来,全州上下实施要素突破,集中解决旅游可进入性、景区承载量、旅游配套服务、旅游消费、人才短缺等问题,实现了产业发展大配套和大优化。
州政府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是旅游领域招商引资的成功范本。恩施旅游投资公司、巴东县扬帆旅游投资公司、来凤县旅游投资公司、利川龙船调旅游发展公司的相继成立,为整合、建设、开发、营销旅游资源建立了统一的平台。
以省圈投公司、恩施旅游投资公司等为代表的国有企业,以腾龙洞开发公司、湖北佳音旅游公司、恩施华硒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民营资本,共同撑起了旅游发展龙头。现已形成国有企业、民营资本竞相投资,龙头企业、小微企业并驾齐驱的大开发局面。
州委、州政府把旅游扶贫作为融合发展的重点,恩施营上村、建始石门村跻身首批国家旅游扶贫试点村之列,100个试点村建设稳步推进,“旅游+扶贫”融合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
恩施市屯堡乡马者村的谭慧敏通过开办网店销售茶叶,实现了家门口的创业梦。全州围绕“全产业、全行业、全过程、全覆盖”,确定了8个智慧旅游景区试点,开创了“旅游+互联网”的新局面。
“旅游+文化”魅力四射。唐崖土司城成功入列世界文化遗产,《新龙船调》《夷水丽川》《武陵绝响》《黄四姐》等经典剧目,为复合型旅游目的地增添了无限魅力。恩施大峡谷、利川腾龙洞、恩施土司城、恩施女儿城已成为文旅融合的典范。
三
5年的跨越与转型,使全州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渐入佳境。
5年间,“三个翻番”凸显了旅游引擎效益。
旅游经济总量翻番。2010年接待1062万人次、综合收入56亿元;2015年接待37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50亿元。
旅游核心要素总量翻番。4A级及以上景区由4家增加到16家,5A级景区从无增加到2家;三星级以上饭店由18家增加到47家,其中四星级饭店由4家增加到8家。
旅游促进就业人数翻番。直接从业人员由2010年的2万人增加到10万人,带动相关行业就业人数由5万人增加到40万人。
5年间,“三化特征”体现了综合接待能力。
旅游产品多元化。构建了观光+文化类景区、历史文化类景区、观光+休闲度假类景区、乡村+度假休闲旅游示范区的大密度、高A级、多元化旅游产品集群。
旅游城镇标准化。利川市、恩施市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巴东县、咸丰县、建始县成为湖北旅游强县,8县市中有6县成为全省旅游经济强县。
旅游功能配套化。千公里绿色生态旅游公路串联各大景区,4.5万张床位接纳四方游客,恩施八宝、恩施十大新派土家菜、恩施十大特色名小吃令人垂涎,国内一流洞穴情景剧《夷水丽川》、全省首台山水实景剧《新龙船调》让人拍手称绝。
5年间,“三点促销”解读了市场开拓成效。
州内营造热点。生态文化旅游节、
凉城美景·风情恩施、迪恩·波特挑战恩施大峡谷全球直播、恩施赏秋(悦冬)十大精美线路等,让全球目光聚焦恩施。
州外推介亮点。州委、州政府主持的旅游推介活动遍布北京、重庆、深圳、香港、武汉、杭州、台湾等地以及瑞士、法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恩施州成为“2012年广东人最喜爱的旅游目的地(线路)”,恩施旅游形象宣传片亮相美国纽约时代广场。
内外协作找准关键点。实施“双城记”,恩施州与韩国首尔、美国科罗拉多等境外城市进行旅游交流合作,开拓国际市场;与周边省市区联姻,共推线路产品、共拓客源市场、共享市场红利。
四
恩施旅游犹如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以后发优势在全省抢占鳌头,一跃成为“中国旅游新发现”“中国中部休闲旅游度假圣地”和“全国旅游扶贫示范区”。
2010年、2011年,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关于支持恩施州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的决定》《关于推进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把旅游业作为加快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引擎,支持恩施州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的核心板块和全国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2014年、2015年,省旅游局联合中国旅游报、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等媒体,以恩施为蓝本剖析旅游发展模式,向全国推广恩施的发展经验。
恩施旅游未来发展的主基调仍是转型,实施二次创业,开创新局面。“着力抓好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链建设,推动‘旅游+’融合发展,加快建成全国户外运动健身、绿色生态文化与健康休闲养生的知名旅游目的地。”展望未来,恩施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方兴未艾。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