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夯实基础奔小康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恩施日报
记者

童秀清

“住在小区,人户集中,学生上学方便,盖房子还可以享受国家补助。”恩施市龙凤镇双堰塘中心社区,刚入住小区新房的原碾盘村村民喻世兵说,做梦也没想到3年时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进恩施,和双堰塘村一样的诸多贫困村,处处呈现出喜人的变化。截至2015年底,全市贫困人口由2010年初的20.89万人减少到10.62万人,减少贫困人口10.27万人,减贫49.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250元增加到8310元,年均增长15.7%。

“搬出来后,种地、吃水、行路方便了,赚钱更容易。”红土乡红土溪村贫困户乐章孝4月喜迁新居。谈起原居住的地方,乐章孝叹了口气说:“就是地方条件差,就是穷。”

恩施市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作为激发群众热情、提振小康信心的重要举措,提供企业代建、农民自建、政府承建三种建设方式,推行就地集中安置、就近转移安置、梯次搬迁改造、民政福利安置四种扶贫搬迁模式,有序开展扶贫搬迁。

因地制宜,把安置点打造成中心村庄。2016年,恩施市计划新建集中安置点131个,安置贫困户3226户10051人,其中集中安置1940户6045人,分散安置1286户4006人。

实施生态搬迁扶贫,恩施市2363户搬进宜居新家园,从根本上解决了移民群众的居住难题和出行不便的问题。

“吃上自来水,走上水泥路,用上稳定电。”屯堡乡大树垭村谭三坝的贫困户黄世权指着眼前穿村而过的硬化路,喜不自禁。大树垭村曾经是屯堡乡发展最薄弱的一个村,山多资源少、坡多平地少、产业单一,是该村贫困状况的真实写照。

基础不强,扶贫成空。为筑牢脱贫致富底盘,大树垭村从解决群众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住房难、就医难等突出问题入手,建标准化水厂1个,增容变压器6台主,改造24户特色民居。

2000多人的饮水解决了,公路修到了家门口,村民腰包鼓起来了,村容村貌大变样……恩施市芭蕉侗族乡二凤岩村村主任罗彬笑得合不拢嘴。

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芭蕉侗族乡变“输血”为“造血”,整合资金860万元,加快产业发展,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农田水利59处,新修、改扩建、硬化公路620.7公里……恩施市行政村通畅率、客运班车通达率、贫困户通电率、行政村互联网覆盖率均达100%。

村子修好了,大批能人回乡创业。

2015年,身家过亿的刘天才回到白杨坪镇鲁竹坝村百果园组,注册成立裕登葡萄专业合作社,发展优质葡萄基地100亩,127名贫困群众免费成了社员。

和刘天才一样,龙凤镇龙马村的王远东与几位朋友联合成立源农生态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土鸡和土鸡蛋“搭乘”互联网快车走出了大山,年收入15万元。

如何让贫困群众富起来?恩施市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持续发力,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主要载体,抓好产业基地建设,多元化培育富民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增强贫困村造血功能。

沐抚办事处幢幢特色民居矗立公路两侧,过往游客川流不息,这里的贫困户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年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

2014年全办事处有贫困人口2690户8315人。两年多的时间,沐抚办事处先后投入1.8亿元解决水、电、路、住房等基础设施问题,2015年,旅游开发直接带动849户2787人脱贫。

凸显特色,多元发展。围绕烟、茶、果、畜、药、菜六大产业,恩施市48个整村推进村投入产业扶贫资金3187万元,实施扶贫项目57个,新发展特色产业基地11万亩,特色养殖16.26万头(只)。

“每个整村推进贫困村都有3到5个致富支柱产业。”市扶贫办负责人介绍,恩施市合作社总数达到825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2家,对贫困户的覆盖达85%以上。

屯堡乡马者村的向方清2015年率先做电商销售掘得了第一桶金,全年旅游综合收入达800余万元。富起来的向方清主动联系帮扶的11户贫困户,带动5户贫困户发展茶叶产业,为2户贫困户在当地安排了就业岗位,为4户老弱病残的贫困户长期捐助生活用品。

恩施市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构建社会化扶贫大格局。80家“规上”企业、137家“限上”企业、8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结对帮扶全参与;举办社会募捐活动,现场募捐钱物1685万元;3000余贫困户通过就近就业创业。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驻村扶贫工作队在田凤坪通过培植能人、种养大户,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鼓励抱团发展,共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10户入社,辐射带动74户268人。三岔乡王家村在湖北民院驻村工作队帮助下,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3个、林果业1400亩,安装变压器2台,易地扶贫搬迁12户,带动了121户贫困户352人走上脱贫之路。

以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脱贫作为工作重点,中央、省、州、市、乡机关单位400个参与帮扶,全市参与结对帮扶的干部共9153人,帮扶全面覆盖,突出重点。

与此同时,恩施市多层次、多方面组合发力,帮助贫困户从根本上脱贫。

统筹各方资金,改善发展条件。推进资源整合、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整合扶贫专项、交通建设、革命老区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少数民族发展、农田水利建设、烟叶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8亿多元。

聚焦机制创新,提升帮扶实效。创新电商扶贫机制,全市注册登记各类电商企业、服务企业超30家,网店、微商1500家,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21个,从事农村电商产业人员超1万人;创新产权交易机制,贫困户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资本、农民变股民;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考核由重结果向过程结果双向考核、定量定性双重评价转变。

龙凤麒麟禽类养殖专业合作社因为缺乏资金,合作社葡萄、猕猴桃品种的改良和基地站场建设进度受阻。2015年2月和8月,合作社向龙凤镇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拆借资金30万元、100万元,解决了资金难题。恩施探索金融扶贫机制,建立“两社两司一卡一库一平台”,对全市贫困户和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发放贷款总额度1亿元。

精准扶贫,持续发力。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恩施全市上下同心所向,追逐梦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