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让困难群众喜圆“安居梦”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恩施日报
编者按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第一仗,首战必胜。2016年,在州委、州政府强力推动下,各县市扎实推进,克难攻坚,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今日起,本报将对全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好做法、新变化予以报道,敬请关注。

从古至今,找到更适合栖息的家园,安居一直是老百姓的大事。

当一方山水养不活一方人时,易地扶贫搬迁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12月2日,巴东县清太坪镇白沙坪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领到了期待已久的钥匙。一位老人连声说:“党的政策好,我们享‘现成福’。”

12月12日,宣恩县高罗镇麻阳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喜迁新房。

……

12月的恩施州,火热的建设场景,整齐的安置新房,乔迁的满腔欣喜,满足的真诚笑脸,处处是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带来的美好景象,让人难忘。

共识——贫困山区恶劣的自然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帮扶生活条件极度恶劣地区的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就是补齐农村脱贫的短板。

目标——“十三五”时期,我州易地扶贫搬迁总规模7.24万户23.4万人,计划分三年完成,其中2016年我州省定任务为2.07万户6.87万人。

有目标、有共识,2016年,我州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挂图作战,倒排工期,着力让困难群众喜圆“安居梦”。

①搬得出,让群众有归属感

在恩施市龙凤镇佐家坝村,最远的桐麻园组付元山一家是易地扶贫搬迁受益者之一。

有了新房子,今年,付元山总算可以过一个暖和像样的年了。

“家徒四壁”常用来形容贫穷。可是以前的付元山家里,连完整的“墙壁”都没有,一到下雨天,天寒地冻漏雨事小,危房倒塌才是一家人最担心的。

付元山感叹地说:“住在山上,一直想搬走,没钱,只能一拖再拖。房子都歪了。赶上了好政策,再不用担心房子塌了。”

像付元山一样,在恩施州很多偏远村组,很多人穷尽大半辈子力量修建的房子,往往还是不能遮风挡雨。

2016年,是一个圆梦的年份。在恩施州,一大批贫困户从云上人家到白墙青瓦——新居梦圆。

易地扶贫搬迁的春风,带来的实惠,让搬迁群众发自内心认可,这种认可是一种心灵上的归属感。

2015年12月10日我省召开易地扶贫搬迁电视电话会议。

同一天,我州迅即动员部署,要求确保在2018年前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各项任务。要明确时间节点,挂牌督办、逐一销号。

2016年4月上旬,省发改委主办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专栏推介恩施经验。

我州是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启动以来,我州建立州、县、乡、村四级“一把手”抓扶贫工作机制,签订了军令状,落实了县市“四大家”领导联系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制度,出台多条易地扶贫搬迁支持政策,坚持用“五个一”(一个扶贫搬迁安置小区、一名班子成员牵头、一名干部负责、一批人员主抓、一笔经费保障)的措施来保障易地扶贫搬迁首战必胜。

当初面对中央扶贫搬迁的政策,部分贫困群众一面渴望离开,一面顾虑重重。

如何让他们有归属感?全州组织政策培训宣讲300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0万份,让他们在搬迁选址、户型设计、资金使用、质量监管等方面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印发了措施清单,出台具体支持措施27条;州政府召集8个单位,打通易地扶贫搬迁“绿色通道”。

2016年,全州8县市共设置集中安置点525个。到12月31日,我州能如期实现省定2.07万户6.87万人的“交钥匙”工程目标。

截至12月中旬,8县市已承接易地扶贫搬迁地方政府债券24.67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4.8亿元,地方长期贷款23.8亿元,根据工程实施进度,及时下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资金10亿多元。

为切实发挥资金效益,出台了《恩施州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管理办法》,既打通了项目资金申请、拨付、使用的“绿色通道”,又给资金上了一道“保险”。

②稳得住,让群众有舒适感

易地搬迁不是简单搬迁异地,搬迁只是手段,脱贫过上舒心日子才是目的。

如何让贫困群众搬得放心舒心?

我州给出的答案是尊重群众意愿,坚持基础配套和产业发展同步。

“以前住的房子在山上是土坯房,下雨天路滑,出门不方便。我们全家搬下来,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很舒心。”搬迁户石卫健说。来凤安家堡村石卫健家,之前离村委会超过6公里。

只有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出行、饮水、看病、上学、通电、通信等问题,他们才能住得安心。

在恩施市甘溪村,“到时候,我们这里有广场、超市、无线网络,离城又近,生活方便得很,跟住在城里差不多。”谈起未来的生活,搬迁户夏生华格外高兴。

在来凤碧泥湖村,为让安置户有足够的活动空间,配套建设了500多平方米的公共活动区域。

“配套工程还有绿化、娱乐健身及路灯等设施,不仅要让安置户能有房子住,我们还考虑到要让安置户住得舒适。”来凤大河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工作人员刘驰介绍,“在选址时,安置点离大河集镇近,搬迁户可在集镇务工,在茶厂打工。”

搬迁工程是“安居工程”,也是“民生工程”,在质量方面来不得半点马虎。

“施工时间紧,工程任务重,质量要求高,一定要抢抓工期,狠抓质量监管!”州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为确保工程质量和建筑安全,我州出台了工程质量监管具体办法,落实了监管措施和责任人。

周凤生一家五口人蜗居在50余平方米的房屋中,作为分散安置户,也签有这样一份协议。“合同里的条款要求承建方对我的房子保修一年,政府不仅帮我修房子,还有保修期。”

谈及对工程的质量和今后的打算时,周凤生笑着说:“从头到尾,房子是自己看着修起来的,地基质量好得很,工作做得很细,住在这里,走路平了,用电也好了。”

7月底,完成“四位一体”规划和计划。在户型设计上,结合省推荐户型,按照建房标准,对户型完善。

在安置点选址上,综合分析各安置点自然社会条件,针对性地引导向产业基础好、提供岗位多的城镇、园区、景区等地方集中,逐步形成了“向中心村聚集”“在山脚下、小河边集中”“在园区旁、景区口集中”“在集镇边、公路旁分散安置”“进城进镇购房安置”“集中建设周转房”“插花安置”等搬迁模式。

③能致富,让群众有幸福感

下山之后怎么生活?这是搬迁户最关心的问题。

今年,搬迁户谌荣办起了农家乐。他说:“以前日子不好过,现在搬到村委会附近,办农家乐,生意好,很多时候都忙不过来。”

搬迁户魏国轩说:“第一次有这么明亮的房子,心里都有底气了。”魏国轩的分散安置新房门前,贴着大红对联。魏国轩说:“能搬进新房子为女儿办喜事,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有了新房子,养殖10多头牛,不仅能脱贫,有望有丰厚的收入了。”

在搬迁户后续脱贫路径上,因地施策、因户施策,在安置路径和产业发展结合上,涌现出“易地扶贫搬迁+特色农业产业”“易地扶贫搬迁+乡村旅游”“易地扶贫搬迁+光伏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新型城镇化”“易地扶贫搬迁+园区”“易地扶贫搬迁+景区”等搬迁安置脱贫路径。

在恩施市、宣恩县,茶叶和林果产业基地建设成了搬迁户的增收门路;在建始县,为让老百姓成为新农民、新工人、小股东、小老板,以扶贫资金入股支持大户和企业带动搬迁户分红盈利;利川市,引导搬迁农户发展民宿旅游;巴东县,光伏发电项目为搬迁户“发放了一本定期存折”,来凤县翔凤镇、咸丰县忠堡镇在县城和园区旁建设扶贫搬迁安置区;利川市谋道镇、巴东县茶店子镇依托就业岗位多的景区建设安置点;恩施市白杨坪镇将集镇附近最好的地段提供给搬迁户,配套建设商业门店用于后续扶持……

此外,全面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创业,将清理后的公益性岗位拿出来优先安排就业。

玉米,曾经是许多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搬迁户张军说。“如今,改种茶叶了,再过个三五年,生活又是另外一个样子了。”搬迁户张军成了村里的茶叶种植大户。他大胆流转了30余亩土地种茶。

2016年,在这喜庆的一年里,易地搬迁让不少贫困百姓挪穷窝、换穷业。

新房子,新产业,新生活,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在搬迁中感受着时代之变。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