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代超
戴
虎
喧天的锣鼓敲起来,欢快的秧歌扭起来,酣畅的山歌吼起来,八宝铜铃舞摆起来。冬日的宣恩县沙道沟镇到处洋溢着欢乐的喜庆,这是该镇大力推进文化扶贫、补齐文化短板,以文化扶贫助推全面小康呈现出的新气象。
12月23日,夜幕刚刚降临,沙道沟镇两河口村的村级文化活动广场上,健美操表演就开始了。
“冬闲没事,出来活动既暖和又锻炼身体。今年镇驻村扶贫工作队对我们的文艺队还进行了专门培训,帮助我们编排节目,大伙儿的热情更高了。“村文艺队负责人王义凤高兴地说,实现脱贫奔小康,既要物质上共同富裕,更要精神上共同富有。
去年10月21日,两河口村彭家寨举办了首届土家文化艺术节,来自全镇11支民间艺术团代表队表演了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节目《薅草锣鼓》、《采莲船》、《耍耍》、《三棒鼓》,感情炽热、活泼愉快的舞蹈《八宝铜铃舞》、《叭一口》,颇具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艺术的《牛灯对山歌》、《迎亲》、《草把龙灯》,用独具一格的表演,再现土家族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让观众们充分感受土家山寨的风土人情,赢得一致好评。
村里有一支属于自己的业余剧团队伍,丰富的文化生活、文明的生活观念也开始留在了农家院落、田间地头。常年不间断地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对于百姓来说,传递的是快乐,感受的是幸福。
今年春节,对于两河口村贫困户向生彪来说,记忆深刻。不仅吃了丰盛的年夜饭,他还欣赏了人生第一次村里集体组织的精彩“春晚”节目。
“以前过年,进了腊月家家户户就忙着杀猪宰羊、打糍粑等,一切围绕吃展开,感觉只要吃好就过好了年。现在可不一样了,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我们既要重视产业扶贫,更要开展好文化扶贫,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两河口村支部书记、村主任田福伦这样说。
为了给村民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沙道沟镇加大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力度。近年来,该镇建成集文化科技培训室、书刊阅览室、办公室和多功能活动厅为一体的“三室一厅”标准化综合文化站,并成立了民俗文化传习所。此外,还专门投入资金,用于购买民族服装服饰、举办文艺汇演等活动。
民俗文化传习所组织伍本颜、田宗堂等优秀民间艺术大师和民族民间文艺能人免费传授绝技,为广大文艺爱好者提供学习平台。目前,全镇已有500余人到民俗文化传习所学习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为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沙道沟镇把单纯的“送文化”转变为既“送”更“种”,大力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让农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唱主角。该镇组建的10余支民间文艺团队常年利用节日、乡镇赶集日及商铺开业等时间段,进行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形成了一批“专、精、特、新”的民营文化产业板块,激活了沙道沟镇文化发展的“一江春水”。
沙道沟镇党委、政府还引导各表演队将文艺表演与精准扶贫、普法教育、村务公开、科技文化教育、计划生育进农家等工作结合起来,让群众在娱乐氛围中受到浓厚文化的熏陶。
“以前,吃完晚饭后我都是找人打麻将,现在变成了找舞伴。”面对如今文化艺术团带动许多贫困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的现象,当阳坪村支书李长军感叹道。
2011年11月,沙道沟镇的八宝铜铃表演队被州委、州政府命名为第二批恩施州民间艺术表演队。
为加快文化扶贫力度,推进文化和旅游的良好结合,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着力打造一批代表沙道沟镇的文化艺术精品,该镇把握有利时机,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生态资源,主动融入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宣恩县的文化旅游战略中,确定了打造以彭家寨民俗文化、白水河生态旅游、两河口红色文化等景区为代表的生态文化精品和品牌发展思路,并着手实施。近年来,该镇争取投资2000多万元,实施了彭家寨片区综合开发,提升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景点附加值。
群众文化兴山乡,文化建设结硕果。该镇已进入首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被授予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两河口村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彭家寨土家吊脚楼群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三棒鼓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土家八宝铜铃舞入选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